星期日, 7月 22, 2007

渡 Crossing

去年籌辦這節目時,最早落實的法國青年劇團 (Theatre Du Fil) 提供的節目就是 "Crossing",蔡錫昌其後賦予中文劇名「渡」,另外莫昭如找來了印度的醒覺劇團 (Theatre Natya Chetana) 與Du Fil一起合作,法/印和歐亞的組合因此而生。

單看Du Fil與Chetana的部分不覺失望,再看整個節目 ── 即是第一部分由香港青少年演出的「天外天劇場」和第二部分由國際青年人Young IDEA演出的「青春國際交響曲」,也不會說是失望。然而,從藝術層面來看,「天外天劇場」確實較失色。

我所指的失色,並非說演出演得不好或內容不夠深入等技術性的問題,而是香港的青少年太拘謹了,令到這部分的氣氛相當凝重。導演/導師似乎沒法打開青少年的心窗,因而只能作技術支援而令青少年較容易「登台」演出。由是,導師梵谷在台側敲打三角鈴或小鼓作配樂,實際就是為青少年提供演出指示,青少年仿似木偶般表演,沒法表現年輕人應有的幹勁和精神。

然而,若把三個部分作為整體而論,這也能達到張秉權當初的願望: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以戲劇互相交流,互擦火花。

事實上,第一部分的香港青少年,對社會、生活和文化提出了很多疑問,明顯地他們自己有著一股莫名的疑惑,對生命存著太多不解。他們也不善於用自己的身體來表達感情,演員與演員之間亦有一定隔閡。巧合地,這就是地道的香港年輕人特色。

第二部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雖然各操不同語言,但表演中的人際關係反而沒被語言阻礙。他們善於運用身體來表達意念,情感的發放也見自然。看得出那是一種文化本質,讓外地的年輕人更懂得表現自己。

第三部分無論在藝術處理和文化交會上都更見成熟。因此,整個節目可表現出精神上或文化上的「渡」的精神。

1 Comments:

At 7/26/2007 10:48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我有睇,第二部份的確很精采,參加者的表演能力非常高! 加上MAY WONG是一位很有經驗的青少年劇場導師/導演,真係相得益彰。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