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09, 2023

豐子愷

編導盧偉力不以編年史方式編寫《豐子愷》劇本,而是抓住幾個特定時段展現豐子愷的重要經歷,首先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動蕩時期,雖然每晚都要面對莫名恐懼,但豐子愷仍要保持善良之心;故事倒敘至抗戰時期,豐子愷痛心自己年輕時曾經留學日本,但日本竟然發動侵華戰爭,塗炭生靈。除此之外,編導掌握了多個具真實原型的人物,以客觀態度和語意反映豐子愷的生平,包括廝守一生的妻子徐力民,以及其中一位姊姊豐滿,後者年輕時拒絕纏足,成年後曾擔任校長,及後與夫離婚,在當時的舊社會可說是一位具新時代氣息的女性。另外,盧偉力的劇作一向善用誦詠歌隊,《豐》劇亦巧妙地以豐子愷的七位兒女角色兼任歌隊,一方面交代了豐子愷如何從兒童世界取材創作漫畫,另方面歌隊亦闡述故事時空和角色心理。

 

盧偉力是資深戲劇家,本身亦是教育工作者,《豐》劇處處流露他對教育的志向和堅執。他選用了多位香港浸會大學現屆學生飾演豐氏子女,各演員的演技雖然稚嫩,但在多個場次表現了年輕人的心志。尤其在夏丐尊和李叔同兩個角色演說的時候,他們在後排凝神靜聽,專注態度已能發揮角色所需。

 

全劇從豐子愷身上展示了夫妻情、師生情和子女親情。豐子愷與其兩位恩師李叔同和夏丐尊,在大時代當中各有因緣,三人在下半場的間接對話,能讓觀眾獲得深刻體會。全劇終結於七十歲的豐子愷回首十七歲時觀望晨曦而作畫,「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的漫畫亦投影於舞台之上,無論世間有任何苦難,豐子愷的漫畫都提醒人們要守護善良童心。

 

演出的另一焦點是張達明飾演豐子愷。雖然他的聲線受到病患影響,明顯不及從前字正腔圓,但無礙他掌握豐子愷的樂天個性。張達明從內而外發揮角色性格和形態,身體動作自然而豐富。另外,他充分展現了live on stage的藝術特性,上半場青年豐子愷與李叔同初認識的場面,張達明在舞台上方專注留神,雖然焦點不在自己,但他仍與劇情和其他角色同步前進。他每次站在台口說話,身體能量和幅度都能覆蓋全場,讓觀眾席每個觀眾都能感受他的氣息。冼振東和倪秉郎分別飾演夏丐尊及李叔同,二人都切合角色形格,不慍不火的演繹恰到好處,幾場與學生的對話都能令觀眾動容。

 

全劇都是善良角色,展現濃厚深情,但是整體節奏略嫌緩慢。有些場面調度可再修飾,例如上半場豐滿出場不久,徐力民在台左先入場然後又離場取東西(食具),接著才再度入場,這些調度可以刪減。另外,走難的場面欠缺氣氛,以及眾年輕演員擔任子女身份時,彼此之間可再增添親密關係,將子女角色與誦詠隊功能明顯分野,讓舞台在適當時刻發揮活力和熾熱能量。

 

「作為畫家,畫作就是他的人生。」同樣地,作為戲劇家,舞台作品就是他的人生。台左鋼琴上的紙板漫畫貓,也許能夠表現盧偉力的真性情,不過寫生場面所用的真蘋果,卻與演員手上的虛擬飯菜和小貓不太協調,而且虛擬動作演得不夠仔細,更易失真。

 

最後,李叔同高歌《送別》:「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我憶起故人黃伸強曾為中英劇團《香港電影第一Take:黎民偉,開麥啦!》所作的配樂,餘音裊裊,令人懷念。

 

佛琳

 (相關雜文見2023年10月9日大公報小公園版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237141/2023/1009/900656.html)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