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答答
1. San Wen Ji 君:
您提的是一個好問題。
大部份觀眾去看演出,都是會抱著一個期望的。
但我自問沒有帶著這預設「期望」看《泰特斯》。
而且,這「簡約」是導演一再提出的。因此觀眾 (或所謂的劇評人) 便要觀看創作人如何去達到他自己的目標。
如果創作人與觀眾之間,未能對這目標達到圓滿溝通,那麼演出一定出了一些問題。
2. Lucia君:
我已留了凡夫的blog在您博客。(噢,凡夫請勿見怪。不過,您出得黎行,就預左要比人彈。)
3. 孖寶兄:
真多謝您回覆。
p.s. 明天會坐飛機回港開會,周末晚便可以看《建築大師》。直到現在仍沒有浪費任何一張藝術節戲票。
2 Comments:
謝謝你。
其實我只是想說,我對這次演員的演出不是最滿意。同樣看第二次,我的感覺與朋友的就截然不同。
我倒並不覺得是這個cast的能力問題 (他們都是好戲之人)。反而要大家放下多年來積聚的演戲模式 (如倚重其他技術元素的協助的演繹方法,少用肢體演戲)去演繹鄧樹榮的那套表現方式,我覺得可能要更長時間的排練和整合才成。
我覺得梵谷已做得很好,想他是身體不適,覺得他有點就住就住,而TITUS在不少場次裡也是LEADING ROLE,那影響實在不少。
另一個我不滿意的是翻譯方面,有些以廣東話俚語的譯法也值得斟酌 (艾倫的那兩聲「死八婆」就很刺耳)。
我倒覺得佈景和服裝沒有問題。在射箭和殺乳娘時下陷的舞台(我覺得是顯示那種復仇和不見得光的墮落心態) 和兩場吊高的審問 (同樣高舉/審判不義之人,但其所作的事和背後的故事就截然不同)就突顯了莎翁這戲的一些深意。
我也沒有甚麼簡約不簡約的包袱。對我來說,戲就是好看與否,能否觸動我,對我有否啟發,導演是否能引領我去看一些不同的東西。我覺得這次是一個實驗,不完全成功,但有值得再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有很多想說,還是留在網誌內說吧。
進場時我沒有甚麽祈望,是邊看邊接收在感到可惜下才產生了我對此劇的祈望。
同意Iucia的看法:「去演繹鄧樹榮的那套表現方式,我覺得可能要更長時間的排練和整合才成。」在我而言現舞台上演員在外在形體的表達或說話情緒的表現,均欠缺支持這形體表達或情緒表現的「角色」內在原素。(不是全沒有)
若鄧導演刻意如此希望觀衆不必投入多加思考則有再研究探討的空間。
「對我來說,戲就是好看與否,能否觸動我,對我有否啟發,導演是否能引領我去看一些不同的東西。」
原來,我們都是同樣有着「祈望亅的觀衆。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