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24, 2017

一步

《一步》顯然是年輕劇場工作者的實驗之作,志在引發觀眾思潮和感受。在「一步又一步」的過程中,表演者與觀眾席的人同步呼吸,同步經歷現在的時間。在步行者退場後,燈光呈現暗黃色,漫長的燈光漸亮過程,配合著錄像畫面,觀眾就像在晨曦時份,於山林間觀看日出。其時我在想:噢,我是多久未曾看過日出啊! 多謝表演單位讓我重獲此經驗,讓我可以在此靜靜地思考人生。

耶穌傳

麥秋導演《耶穌傳》,由粵劇名伶新劍郎飾演耶蘇,同時亦有幾位香港話劇團退休演員參演。全劇就是一闕聖經福音,從聖母懷孕開始,直到耶穌被門徒猶大出賣和被釘十字架,繼而說到耶穌復活升天。透過聖經故事,勸化世人堅守信念,遠離魔鬼誘惑。
(相關雜文見2017年2月7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六, 1月 21, 2017

慾望號雞批

《慾望號雞批》,劇名明顯是衝著《慾望號街車》而來。劇本內容雖然風馬牛不相及,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回響。
全劇雖具創意,但由於粵語的「雞」字頗多不同語意,故此令到故事內容顯得尷尬,產生歧義。然而,雞隻除了生存之外,的確可能同樣有不同的生活慾望,例如「走地雞」便想要自由的空間,這是該劇的神來之筆。

星期三, 1月 18, 2017

機場無真愛

《機場無真愛》劇名是隨俗的、貼地的,但內容卻是深邃的、睿智的。藉著《小飛俠》彼得‧潘的意念,透過「長不大的男孩」來述說時間與成長的關係。歸根究底,就如林奕華作品一貫方向,對觀眾提出一個具普遍意義的問題:「您到底怎樣尋找自我?
(劇評文章見2017年1月25日信報文化版)

俾唔起? 咪鬼俾!

達里奧被喻為「人民的吟遊詩人」,其劇作都有獨特背景,但卻賦予喜鬧劇的瘋狂風格。
觀看是次演出,我最驚訝是年輕導演王俊豪能發揮原著的評議精神,將全劇處理成小丑式戲劇之餘,仍能將之與現代社會緊扣關連。

星期二, 1月 10, 2017

香港三姊妹

演員對香港既愛亦恨的感情,透過演出末段的時間碎紙機環節,令人深有感觸。《客途秋恨》的哀怨南音,於「1989」紙牌之後變成現代啞音,接著的是「1997」、「2003」、「2014」。當中的後八九和後雨傘情意結,不言而喻。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創作是用心良苦的。不過,藉契訶夫的《三姊妹》而言志,下半場的個人段落,卻與大師的劇本相距甚遠。而且,下半場各人的編作方式亦欠深意,表面上的諷刺寓意,實際上只搏觀眾一笑,欠缺深層思考。全劇最終只能回歸契訶夫的台詞,方能給予觀眾一份圓滿感覺。至於演員最終的「香港演員論」,令我敬佩,但難以感動。

耋 Simply Charles

《耋》劇除了描述年老畫家的病況,同時亦藉畫家較年輕時與妻子的分離,表現了一段家庭倫理關係。畫家的妻子因為畫家的風流孽障而與畫家離婚。然而,妻子其後亦患上認知障礙症,較之畫家更早去世。編導藉此說明,其實並不一定是老年人才會患上該病,即使是中年人甚至年輕人,亦有可能染上該種頑疾。
看著舞台上眾多「年資」甚深的演員,我對導演的魄力深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