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4, 2023

解憂雜貨店(三度公演)


中英劇團自二0一八年起至今,三度公演粵語版《解憂雜貨店》,每次觀劇,都令我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解》劇描述不同人等在時空交錯的過程中如何交織連繫。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程度的煩惱及困難,個別角色更為了成全他人而自我犧牲。生命流轉之間,各角色都希望獲得他人諒解及支持。舞台劇將訊息傳達給觀眾,於劇場共同體會人生。藝術既要不斷實踐與磨練,方可成就更佳作品,更重要是能與觀眾親切交流。我已三度觀賞《解》劇,發現每次演出都有些細微調節,例如首演時雜貨店鐵門置於舞台中央較為礙事,現在改為偏向舞台左方,視覺和空間運用都較合適。另外,所有懸掛燈管和信箱都增添美感。導演對演員台位亦有微調,尤其劇末雜貨店老闆與小偷的白紙信函交流,展現了二人雖然處身不同時空,但是無阻心靈交往,仍能互作支持。

(相關雜文見2023年10月24日大公報小公園版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237141/2023/1024/905655.html)

星期三, 10月 18, 2023

我們來真的

匠心獨運的空間設計,還有表演者的獨特演繹方式,《我們來真的》本可以為觀眾建立嶄新的劇場體驗。

不過,如何將觀眾與演出建立有機連繫,應是該作品的首要考慮之處。現在的演出是風格化的,但是觀眾卻坐在傳統空間的外圍,只被創作人安排觀賞次序,不容易與演出共同進退。

防疫禁區—沃維力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調查報告


我曾看過《防疫禁區》2010年於兆基創意書院的首演。十多年後,香港以至全世界經歷流行疫情,《防疫禁區—沃維力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調查報告》再現舞台,令觀眾既驚懼,亦警惕。
 

全劇角色豐富,對話頗多,尤幸角色的語言充實,不流於說教,對劇情和故事主旨都能產生戲劇效果。

香港鬼喜劇


進念二十面體製作《香港鬼喜劇》,由焦媛介紹不同類型的「鬼」字口頭語作引子,然後將全港十八區與傳說中的十八層地獄互作連結,引發每個地區以往曾經流傳的鬼故事,就像是十八個片段連接進行。當中好些片段早在坊間傳聞,例如東區七姊妹道有關七位「馬姐」集體投海的事件,以及觀塘區現已拆卸但屢傳鬼話的電影院。個別故事言之鑿鑿,亦似道聽途說。演出開始之時,編導胡恩威藉畫外音向觀眾導賞:「這是一齣喜劇。」總之但求一笑,無傷大雅。

 

若再想深一層,「鬼」劇其實另有深意。不少鬧鬼的地方,例如劇中提及的荃灣大型商場,其實沒有被好好利用,以致長期丢空,淪為塵封,因而引來外人揣測,鬼話連篇。另外,港島區的華富邨亦有不少傳聞,該公共屋邨即將重建,但往後會否成為商業豪宅,不再應付普羅市民的住房需要?此乃規劃的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審慎研究和籌劃,方可善用土地資源。觀眾看完「鬼」劇,除了開懷一笑,亦可細想因由。

 (相關雜文見2023年10月18日大公報小公園版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237141/2023/1018/903656.html)

星期二, 10月 17, 2023

大師


另劇場以香港攝影大師何藩的作品出發,述說往昔香港的純樸,緬懷昔日風光,本來是可以勾起觀眾的集體回憶。然而,全劇的現在和往昔分場,二者的風格太過極端,尤其後者演得像趣劇,雖說引人發笑,但也過於失真。倘若能加強一些具體事件,例如風暴之後,老百姓們如何互相幫助,共度難關,那麼往昔的濃情,不致淪為洩忿,而是對香港的未來作出有意義的啟示。

星期一, 10月 16, 2023

代代扭紋柴


揚鳴粵劇團演出《代代扭紋柴》,重塑一九六0年的同名黑白電影為舞台演出。

全劇可定義為「懷舊粵曲趣劇」,特別針對喜愛粵樂的觀眾。現在演出的版本,滿載粵劇二黃曲調和大量廣東小調,由鄭國江及李名亨寫上極其通俗的口語曲詞,觀眾毋須看字幕亦能聽得明白。

整體而言,胡鬧諧趣可以吸引觀眾,引發笑聲,但演員要有充分喜劇感和節奏感,彼此間亦需要高度默契。是次演出雖能惹起不少笑聲,但演員的整體發揮仍可加倍提升。

 (相關雜文見2023年10月16日大公報小公園版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237141/2023/1016/902894.html)

星期二, 10月 10, 2023

不存在的人


張學良和阮煒楹在JCCAC黑盒劇場演出《不存在的人》,於一個地下空間避世,同時回首過去美好回憶。

演出應是編作而成,二人既演出,亦創作內容,因此全劇主題清晰,但欠缺配襯和推動的枝葉。當中有些場面似是即興而發,例如烹調食物的「我記得......」,表演者引領觀眾一起回首過去,能夠引起觀眾共鳴;再至下半部份「我希望......」,對未來的一片期望,雖說是一廂情願,但也令人鼓舞。

全劇最精彩的是二人合舞場面,不過整體劇情欠奉,不容易讓觀眾回味及思索。

佛琳

星期一, 10月 09, 2023

豐子愷

編導盧偉力不以編年史方式編寫《豐子愷》劇本,而是抓住幾個特定時段展現豐子愷的重要經歷,首先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動蕩時期,雖然每晚都要面對莫名恐懼,但豐子愷仍要保持善良之心;故事倒敘至抗戰時期,豐子愷痛心自己年輕時曾經留學日本,但日本竟然發動侵華戰爭,塗炭生靈。除此之外,編導掌握了多個具真實原型的人物,以客觀態度和語意反映豐子愷的生平,包括廝守一生的妻子徐力民,以及其中一位姊姊豐滿,後者年輕時拒絕纏足,成年後曾擔任校長,及後與夫離婚,在當時的舊社會可說是一位具新時代氣息的女性。另外,盧偉力的劇作一向善用誦詠歌隊,《豐》劇亦巧妙地以豐子愷的七位兒女角色兼任歌隊,一方面交代了豐子愷如何從兒童世界取材創作漫畫,另方面歌隊亦闡述故事時空和角色心理。

 

盧偉力是資深戲劇家,本身亦是教育工作者,《豐》劇處處流露他對教育的志向和堅執。他選用了多位香港浸會大學現屆學生飾演豐氏子女,各演員的演技雖然稚嫩,但在多個場次表現了年輕人的心志。尤其在夏丐尊和李叔同兩個角色演說的時候,他們在後排凝神靜聽,專注態度已能發揮角色所需。

 

全劇從豐子愷身上展示了夫妻情、師生情和子女親情。豐子愷與其兩位恩師李叔同和夏丐尊,在大時代當中各有因緣,三人在下半場的間接對話,能讓觀眾獲得深刻體會。全劇終結於七十歲的豐子愷回首十七歲時觀望晨曦而作畫,「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的漫畫亦投影於舞台之上,無論世間有任何苦難,豐子愷的漫畫都提醒人們要守護善良童心。

 

演出的另一焦點是張達明飾演豐子愷。雖然他的聲線受到病患影響,明顯不及從前字正腔圓,但無礙他掌握豐子愷的樂天個性。張達明從內而外發揮角色性格和形態,身體動作自然而豐富。另外,他充分展現了live on stage的藝術特性,上半場青年豐子愷與李叔同初認識的場面,張達明在舞台上方專注留神,雖然焦點不在自己,但他仍與劇情和其他角色同步前進。他每次站在台口說話,身體能量和幅度都能覆蓋全場,讓觀眾席每個觀眾都能感受他的氣息。冼振東和倪秉郎分別飾演夏丐尊及李叔同,二人都切合角色形格,不慍不火的演繹恰到好處,幾場與學生的對話都能令觀眾動容。

 

全劇都是善良角色,展現濃厚深情,但是整體節奏略嫌緩慢。有些場面調度可再修飾,例如上半場豐滿出場不久,徐力民在台左先入場然後又離場取東西(食具),接著才再度入場,這些調度可以刪減。另外,走難的場面欠缺氣氛,以及眾年輕演員擔任子女身份時,彼此之間可再增添親密關係,將子女角色與誦詠隊功能明顯分野,讓舞台在適當時刻發揮活力和熾熱能量。

 

「作為畫家,畫作就是他的人生。」同樣地,作為戲劇家,舞台作品就是他的人生。台左鋼琴上的紙板漫畫貓,也許能夠表現盧偉力的真性情,不過寫生場面所用的真蘋果,卻與演員手上的虛擬飯菜和小貓不太協調,而且虛擬動作演得不夠仔細,更易失真。

 

最後,李叔同高歌《送別》:「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我憶起故人黃伸強曾為中英劇團《香港電影第一Take:黎民偉,開麥啦!》所作的配樂,餘音裊裊,令人懷念。

 

佛琳

 (相關雜文見2023年10月9日大公報小公園版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237141/2023/1009/900656.html)

星期二, 10月 03, 2023

艱辛歲月


《艱辛歲月》於 自由空間「大盒」作兩面觀眾席對座,中央演區設置「孤島」開放式廚房。三位表演者游走於廚房與場地的後台之間,進進出出,營營役役。場刊文字說這是「太空船」,我覺得這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讓人類求存的處境。

這個演出可定義為劇場作品而不需定義為戲劇,因為沒有敘事成份或特定信息。三位表演者各有功能,例如鄭君熾前段述說各式各樣的「笑話」,張國穎自我表述生活際遇,以至金燕玲心無旁騖地切洋蔥、燒火鍋。三人都生活在當下,儘管世界在天旋地轉、天翻地覆(從音效和錄像投影營造的指涉),人們仍是努力求存,並希望找到理解的知音。

我不能亦不會以「好睇」或「唔好睇」來簡單形容《艱》的演出成果。然而,整體藝術合成狀態是獨特和具風格的,觀眾需要拋開傳統戲劇成見來參與是次演出。

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