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0月 24, 2015

淡水小鎮

美國劇壇其中一齣著名現代舞台劇《Our Town》,香港一般翻譯為《小城風光》,由台北的果陀劇場改編為《淡水小鎮》,來港於香港文化中心上演。
《淡水小鎮》為了迎合台灣觀眾,全劇的背景和時空都徹底「淡水化」了,演出時更有現場即興環節,由演員介紹淡水各個名勝古跡,就像一個旅遊推廣活動。但第三幕有關死亡的命題,仍然沒有遠離原著的宗旨。艾茉莉對活著的渴求和死亡的恐懼,都沒有因為時空和地域的差異而有所改變。

星期四, 10月 22, 2015

相約星期二

《相約星期二》第十九度公演
我終於看了
雖然演出方面穩打穩紮
沒有特別驚喜
但劇本的人生哲理確實值得細味
亦喜見中英劇團能夠建立一齣長壽戲寶

星期日, 10月 18, 2015

人走茶還暖


廿多年前已認識王廷琳,其後各有各忙,我集中幕後的藝術行政工作,而王廷琳亦減少了舞台上的演出,發展了一套以舞蹈為媒介的藝術教育活動。昨天,我參與了他主持的藝術工作坊「人走茶還暖」,參加者都尊稱他做Andy老師。
以關於生死的個人經驗帶出以藝術表達情緒的重要性,透過藝術真性情的分享,令參加者嘗試暸解自己對死亡的看法和狀態。他向參加者提出了好些問題:「你曾經遇上過生死嗎?你害怕死亡嗎?你認為人死了,茶就涼了?還是,人走茶還暖?」

星期日, 10月 11, 2015

期限「加長版」

劇場工作室的劇目,基本上就等於余翰廷編劇、廖淑芬演出的必然模板。若要一位編劇家在香港尤如流水作業的運作系統裡,每個創作劇本都保持同樣高水準,實在是不切實際。余翰廷當然也不例外,不能(也不大可能)每次創作都得心應手。《期限》卻算是余翰廷的佳作,也是劇場工作室在自家劇團排練室改裝的黑盒劇場的試驗作品。當年觀看首演時我已頗有好感,余翰廷細緻安排劇本脈絡之餘,同時寫出喪親者的哀痛。
(劇評文章見2015年10月22日信報文化版)

星期二, 10月 06, 2015

愛情漫曼谷

《愛情漫曼谷》全劇兩條主線:劇場創作者辛酸和愛情故事,情節轉折得宜,虛實交錯有趣。雖然有些場景確實不易讓觀眾立即分辨是角色真實處境或是戲中戲,但我覺得這應是導演鄧世昌的刻意處理,故意加強整體演出的模糊感覺,達到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效果。

星期五, 10月 02, 2015

今日城

一路青空的《今日城》,劇本應有絃外之音。每場戲都以兩位主要人物的觀點,反映新城的不足和人民的期盼。從家傭到小偷,由工人到企業家,各自對社會都有不同期望。
一路青空營造了可觀的劇場視覺和音響效果,但我懷疑是否蓋過了文本的寓意,致令劇本的訊息和控訴不太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