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28, 2018

光影流聲

香港電台與香港文化博物館合辦的「光影流聲香港公共廣播九十年」展覽,屬於香港市民的集體回憶。展覽廳有很多不同的展品,一九三五年電台的工作會議記錄;「原子粒收音機」;有紅歌星當年曾穿著的彩衣。
展覽讓我們緬懷過去,也可以預視未來。
(相關雜文見2018年11月27-28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四, 11月 22, 2018

獅子山下紅梅艷

(網絡圖片)

劇本是少數以香港環境為主題的原創作品。藉獅子山的形象幻化而成主角青獅,符合粵劇文武生的行當,以此發揮既唱亦做的舞台表演程式。全劇雖是虛幻故事,但是情節可引入不同的粵劇場面,尤其以旗子營造的波濤洶湧狀態,在視覺上給予觀眾很高觀賞趣味。
(相關雜文見2018年11月21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五, 11月 16, 2018

會客室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會客室》,單從劇名的詞意已顯示該劇要以冷靜和客觀的態度,將現今香港紛雜的社會狀態溶入劇場,然後讓觀眾反思自身與社會的關係。在牛棚劇場的室內及戶外空間,觀眾不斷遊走地觀賞演出,但同時亦在參與著劇場行動,為自己和社會探索更美好的發展前景。

星期三, 11月 14, 2018

赤道上的冰花男孩


《赤》劇有一個基本的故事框架:小學生在學校既可以遊樂玩耍,但同時要應付形形式式的沉重考試。老師們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學科老師不斷催逼學生提升能力;藝術科老師卻引導學生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不願天真的學生沈沒在功課之中。
全劇的表演形式生動有趣,但主題上的「冰花男孩」在演出下半段才出場,以之對比那批水深火熱的赤道學生。由於欠缺語言作出深入剖析,故此不同學生如何追逐各自的目標,並未能透過劇情給予觀眾答案。
(相關雜文見2018年11月14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三, 11月 07, 2018

瞽師杜煥

進念‧二十面體在本屆新視野藝術節製作《瞽師杜煥》,藉著現代劇場的高端科技,將杜煥的南音重現於觀眾眼前。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佈置成一個實驗室,觀眾席被放置在舞台頂部的四周,觀眾就從高鳥瞰舞台的空間。策劃及設計胡恩威選取了杜煥自傳式的演唱《失明人杜煥憶往》作為節目主體,讓觀眾細聽南音之餘,亦細味一段段香江歷史。
(劇評文章見2018年11月7日大公報文化版)

星期二, 11月 06, 2018

戲裡戲外看戲班

將《戲》定位為推廣式劇場較為合適,因它有一個基本戲劇結構,但內容卻著重向外籍觀眾介紹粵劇的初步知識。全劇的角色都由真正粵劇戲班從業員飾演,故此角色真實感強,台詞和術語流利。
(相關雜文見2018年11月6日大公報小公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