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31, 2016

點五步

《點五步》是難得與運動有關的香港電影。不過,拍攝手法仍然偏向類型化的戲劇衝突。然而,撇除了以上種種過於戲劇化的改編成份,《點五步》仍能傳達激動人心的奮鬥意識。
我第一次看電影遇到演員及導演謝票。他們向現場觀眾發問,有一位女觀眾問為何電影與雨傘運動掛鉤。她一面說, 一面流淚。

高加索灰闌記

盧偉力為前後台合共約一百位年輕人排演經典戲劇,融合了藝術造和體教育的目的於一爐。首先,他有意地修改布氏原著,將大部台詞轉化成誦。全劇由三位敘者講述故,另加上群一起將劇作家的觀娓道來。各演的演技雖,但勝在精,士激昂。眾聲唸白整齊有序花在全體演排練的時非比尋常
(劇評文章見2016年9月15日信報文化版)

星期一, 8月 22, 2016

大冬瓜唱遊香港

在葵青劇院表演的《大冬瓜唱遊香港》,全台超過一百多位小孩子,在舞台上雖然只演出一個多小時,但其難度不難想像。
這個演出除了由小演員歌舞劇情,就是因為有大量錄像投影,能以視覺形象吸引觀眾注意力。投影的畫面其實引導創作,就像大冬瓜畫的港島地圖,雖然只是寥寥數筆,以海岸線勾勒出港島輪廓,並以簡單線條繪出不同街道,但已經令人可以聯想起港島的風貌,發揮香港的獨特形象,由此而形成強烈的歸屬感。

白衣女鬼

事前以為是鬼故事,豈料《白衣女鬼》其實是一個社區保育故事。
劇本對於慈雲山社區有細緻的描寫:屋邨、球場、蒲田里、萬年戲院,以至深受街坊歡迎的茶餐廳,即使我並不是居住在該區,但也能體會到編劇營造的社區氣氛。

當我回來,你還會和我一起飛?

《當》劇其實源自外國翻譯劇本,1995年由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演出名為《飛翔的童話》
現在這個版本,青春氣息不俗,但是男主角多年後重回故里,面見故人,年華逝去的感覺不夠強烈。

《捨子記》

本年度康文署主辦的中國戲曲節,我只看了粵劇《捨子記》。編劇楊智深以「二堂放子」為主要情節,建構成倫理與奇情兼備的神話故事。不過,就如我輩觀眾而言,進場應該都是主要為了尤聲普及陳好逑兩位大老倌。事實上,從前在粵劇戲曲電影擔演主角,至今仍然在舞台上表演的名伶,已經所餘無幾。普哥及逑姐二人,年紀不輕,但仍然寶刀未老。雖然功架並不能與昔日同語,但是唱做感情仍然不同凡響。

星期四, 8月 11, 2016

三子

《三子》建基於一個簡單的故事框架:母親死後遺下一千萬元現金,三個兒子思量如何將遺產分配。
編劇鄧世昌建立了六個形象鮮明和目標明確的角色,彼此交織不同的對手戲或群組戲,以此闡釋了人性的不同追求。
導演李鎮洲及各位舞美設計師,花盡心思與劇本作出藝術合成。 
(劇評文章見2016年8月24日大公報文化版)

星期二, 8月 09, 2016

《看著你...》

暑假去了一趟旅行,回來首個觀看的演出便是影話戲劇團的《看著你...》。
全劇以影像為形式,引出甚麼才是最真實的自我的議題。其形式本來甚為有趣,舞台上的安排亦見效果。
然而,全劇的內容和主旨到底是甚麼?
我認為始終是有關兩個不同個性的男女,如何相知相遇。透過這次獨特的經歷,彼此對於「真相」和「私隱」都有不同觀點。
因此,二人相交的過程,其實較錄像的形式更重要。
現在看來,我覺得有點顧此失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