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2月 20, 2016

金龍(2016)

由德國劇作家撰寫的劇本,以分割的片段描寫流落在餐館廚房的黑市工人。他們從老遠的家鄉飄洋過海,為的是賺取金錢回饋父母。然而,擔任黑工的日子並不好過,全劇以極盡嘲弄的筆法來述說黑工的生涯,顛覆喜鬧的表演形式當中,隱藏了唏噓和艱辛的血淚。
(劇評文章見2017年1月9日大公報文化版)

星期五, 12月 16, 2016

那一夜,你來收樓

兩個角色的劇本,不管故事主線如何清晰,劇情枝葉如何豐富,總難避免要由兩個角色不停對話推展演出。《那》劇的情況大概相同。然而,全劇除了兩個男角因為收樓問題而互相拉鋸,更重要是編劇埋伏了另外兩個不露面的角色:David已死的妻子Grace,以及那間對香港人生活影響至深的死物──房屋。
《那》劇的二元對立局面,一方面形成強烈的戲劇衝突,也為小市民吐盡心底鬱氣。
(劇評文章見2017年1月5日大公報文化版)

星期五, 12月 02, 2016

「死而復生」藝術計劃---薈藝展演

也許
這是我劇場生涯
最後一個參與的節目也說不定

多士妹的白日夢

小學三年級學生多士妹,要預備作文功課「我的夢想」,於是便四出搜集周邊所見所聞。無論是公共交通內繁忙的成年人,抑或是公園內緬懷青春的年老長者,抑或是與多士妹同樣年紀的孩子,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夢想。最後,多士妹發現自己最想知道的,原來是其爸爸媽媽的夢想,藉此能與父母多作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