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12, 2022

風鐸‧敦煌

 

新域劇團《風鐸‧敦煌》,以「敦煌守護神」常書鴻一生作為故事框架,既寫敦煌藝術的獨特性,亦寫中國知識份子的堅毅精神。 

編導蔡鍚昌資料搜集充足,敘述歷史人物之餘,不忘透過角色講解敦煌藝術的創作特色,讓觀眾參與一場生動的藝術課堂。戲劇構成方面,劇作者以唐玄奘的角色遠赴天竺取經的史實,側寫知識份子追求理想的過程當中,如何與掌權機構協調打交道,最終才可有效達到目標。除此之外,常書鴻一再從唐玄奘身上得到啟發,致令書鴻對守護敦煌文化矢志不移,亦能讓觀眾加深感受書鴻的高尚情操。

戲劇藝術當以生動手法呈現故事,方可有效向觀眾傳遞信息。《風》劇上半場多次運用錄像投影,將敦煌壁畫具像化地融入舞台,給予觀眾繽紛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戲曲化的「猴戲」和飛仙舞蹈,雖為劇情帶來點綴作用,但與全劇其他部份卻格格不入,藝術形式顯得分割。偌大的舞台有時過於空洞,尤其是下半場較多靜態場面,例如唐玄奘與西方傳教士阿羅本的連串對話,令到劇情節奏較為平板。

 (相關雜文見2022年10月12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日, 10月 09, 2022

自在的一小時


《自在的一小時》既是一齣獨腳戲表演,也是一位藝術家在當下時與地能為自己、觀眾及香港所做的一件事情。

「有啲嘢我哋知,但唔會講;講,但唔會做;做,但唔會認;認,但唔會負責⋯⋯」故事主人翁此話對香港現狀可說是一針見血。在疫情打擊之下,主人翁的工作受到影響,無聊之際只能與遠方英國的女兒及太太通電話。對話內容看似閒話家常,卻是反映種種社會現象和價值觀,例如年輕人的發展、藝術家的堅持、夫妻感情的變化、人間歲月的消磨。

作為獨腳戲形式,鄧樹榮編導的角色有明確溝通對象,全劇大部份情節都是透過智能手機與目標說話。此舉基本上讓角色以自然心態而行。樹榮的內心理念飽滿,潛台詞豐盛,自我語調細膩,透過他的聽覺反應,觀眾能夠完全理解手機對象的說詞。由是,雖然是一個小時對話,觀眾能夠感受到角色的躊躇。另一方面,為了兼顧舞台藝術形象,雖然只是一桌三椅的佈景裝置,但樹榮仍能用盡各件傢俱而構成豐富視覺效果,既照顧三面觀眾,亦建立意象美態。就如末段他輕靠台左的「出口」牆角,一位年長人士的失落形象,油然而生。然而,也許要以角色行動來突出舞台美感,有些「台位」似乎過於刻意。就如角色在分場時多次出場入場,卻不借助暗燈而變化,反而令整體節奏變得刻板。

估計大部份觀眾對鄧樹榮都有所認識,知道他是一位嚴謹的藝術家,對劇場如是,對生活亦如是。既因如此,觀眾應預計《自》劇絕非無的放矢的純粹創作故事。劇中主人翁時而談笑,間中幽默,但內心充滿壓抑,只希望能夠暢所欲言,不受任何規範或束縛。此時此刻,樹榮就像大部份藝術工作者及愛好者一樣,即使對生活感到無奈,但仍不忘藉藝術與他人一起共渡時艱。

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