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6月 25, 2019

清醒做夢時間

小息跨媒介創作室在葵青劇院黑盒劇場演出《清醒做夢時間》,可說是一次人生夢與醒的跨界經歷,也是劇場觀眾的獨特體驗。
場地的佈置就如宇宙空間,觀眾或坐或臥在地面之上,眼望著頂端的錄像投映,耳聽著 New Age 時代的飄渺音樂。
表演者在周邊的級台上訴說著一段段如真似幻的夢囈。說話內容既實且虛,似要傳達給觀眾,但又只像要營造符號般的聲音。全長九十分鐘,就讓觀眾像在活生生的狀態下於夢中飄浮。
我只能說這是一次身心體驗,但是觀眾有何感受?,完全見仁見智。

紅色的天空(聖匠堂)

聖匠堂在西灣河文娛中心演出《紅色的天空》,藉此推動生死教育的訊息。
《紅》劇是著名導演賴聲川的作品,在不同華語地區都曾被搬演。全劇講述八位不同個性的老人家,一同入住台灣某老人院,在生活和面對死亡的過程之中,各人都有不同的感思。
原劇本提示舞台上有一個時鐘,從演出開始便一直倒數,直到劇末其中一位老人家角色離世,時間便剛好終止在零分零秒。如此安排,本來是希望觀眾與舞台上的演員一起體驗時光流逝,不過是次聖匠堂的演出,為了遷就現場不少長者觀眾的感受,因此將時鐘的倒數效果刪去,實屬可惜。
(相關雜文見2019年6月25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二, 6月 18, 2019

完全變態

《完》劇並沒有敘事式的故事結構,只以片段形式呈現創作者對於現代生活的諷刺。演出分多個段落,彼此沒有特定關聯,但都能反映年輕人的所思所想。劇團由新進演員以編作形式一同創作《完》劇,即是各人都需要拋出自己的意念,集思廣益而整合成為劇本。這形式的缺點是容易令劇本欠缺明確主旨和深刻主題,但優點是多采多姿,紛沓雜陳。另一方面,演員能夠發揮自己平時較少呈現予觀眾眼前的特點,例如歌舞及形體,這對年輕演員是一個尚佳的訓練平台。
(相關雜文見2019年6月18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一, 6月 10, 2019

一個人的政治:長毛

也許這演出只是關於一個政治人物;也許這演出是有關全部香港人。
(劇評文章見2019年6月10日信報文化版)

星期四, 6月 06, 2019

戰馬


英國國家劇院來港演出的《戰馬》,以悲天憫人的故事和獨特的劇場表演手法,打破地域限制而獲得觀眾讚賞。
(劇評文章見2019年6月6日大公報文化版)

星期三, 6月 05, 2019

親愛的金子2.0(深圳南山演出)




《親》改編自曹禺的經典名劇《原野》。編導譚孔文以金子為出發點,探討封建時期女性在社會受壓的心態,同時亦展示現代劇場有關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全劇既以中國經典戲劇為題,同時賦予現代表演手法,藉著金子的自述,觀眾可感到柔弱女性在周遭強權和壓力之下,如何努力掙脫枷鎖,意欲衝出籠牢。直到完場,女演員經歷了角色洗禮,然後再解除戲裝,回歸自我,向表演工作繼續邁進。
(相關雜文見2019年6月5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一, 6月 03, 2019

5月35日

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觀看《5月35日》的演出,不可能不受三十年來的感性記憶所影響。尤其是莊梅岩 ── 一位地道香港編劇,能夠承擔書寫近代中國重要歷史的一頁。單是這份大無畏精神,已經令人敬佩。
一對主角是死難者的父母,以此作為切入點更叫人唏噓和無奈。往者已矣,但是存活者所受的壓迫卻仍然堅實存在。以此作為控訴更加強而有力,亦更令到觀眾或各方關注人士,以此作出警醒:不敢忘記。
從戲劇藝術而言,全劇以內地為背景,人物卻說著地道港式語言,我認為是編劇有意以香港觀眾為主要對象,又或期望以粵語衝出華文地區,將來有機會令本劇流傳更廣。全劇發展至末段,從實至虛,把觀眾重新帶回廣場,勾起難以釋懷的場面。導演李鎮洲對於亡靈的處理,外在形態和和動作激烈熾熱,反而變得寫實,似在刻意配合全劇的控訴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