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27, 2017

帝女花(邵逸夫堂)

今年是唐滌生的百歲冥壽,粵劇界已舉行不少紀念活動,表演性和學術性兼備的,應算是於中文大學邵逸夫堂演出的《帝女花》。

中文大學的粵劇愛好者,發起是次紀念演出,參考了各類原始資料,並由學者及資深演員給予意見,最終成就了是次演出。
(相關雜文見2017年10月7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一, 9月 25, 2017

親密

OrleanLai Project 的創意及誠意可嘉,劇場科技很悅目。但是內容其實頗蒼白,喜歡與否,應該很兩極化。

小空間‧大檸樂

姑且稱這個製作做《小空間‧大檸樂》。
實際是《我的50呎豪華生活》類似社區文化大使版。
演出的內容具控訴力,但是如此進行戶外街頭演出,是否真能引起觀眾的反思,實在值得商榷。
(相關雜文見2017年11月6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舞‧雷雨

以舞蹈形式呈現曹禺的經典劇作《雷雨》。將原著的故事集中在周家六位角色身上:男女主人周樸園和繁漪及其兩位兒子;魯侍萍及其女兒四鳳。全劇雖然省去了原著的話劇對白,只以肢體的舞蹈形式來呈現各人的關係和感情,但亦能展現眾人的內心抑壓和矛盾。《雷雨》原著最為人熟悉的「吃藥」情節,周樸園以男權至上的話語逼使繁漪吃藥,在鄧樹榮將戲劇與舞蹈融合之下,雖然沒有了語言的張力,但各人的形態仍然能夠表達相近似的氣氛,令觀眾看得透不過氣。
(相關雜文見2017年10月3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三, 9月 20, 2017

馬丁路德

「真証傳播」機構於葵青劇院演出大型音樂劇《馬丁路德》,能做到形式與訊息互相結合,令觀眾在劇院度過澎湃激昂的兩個多小時,同時能感受宗教改革對社會進步的影響。
(劇評文章見2017年9月25日大公報文化版)

崇禎遊紫禁‧關公在劇場

進念‧二十面體本年劇季的主題「建築是藝術節」,在文化中心大劇院同期推出兩齣現代實驗戲曲。一文一武,一靜一動,兩齣戲既有傳統戲曲成份,亦能牽動年輕觀眾思緒,可說是互相輝映。
(劇評文章見2017年10月17日大公報文化版)

星期二, 9月 12, 2017

紅梅再世

翻新戲曲經典,將膾炙人口的傳統粵劇《再世紅梅記》演繹成現代話劇《紅梅再世》,作為香港話劇團四十周年誌慶劇目,於本地舞台確實別具意義。
如何能在觀眾的傳統觀念當中,發掘新意,令舊戲能與現代人的思想結合,應該就是編導陳敢權和聯合編劇阮繼志的最大目標。
(劇評文章見2017年9月20日信報文化版)

時光倒流香港地

《時》是一齣音樂劇,兩個小時演出包含十多首歌曲。演員配合劇情既歌且舞,較之一般著重語言對話為主的戲劇,難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看來,雖然年輕演員們的咬字、語氣和身體動作等基本技巧,仍有頗多改善的空間,但是演員們唱歌跳舞的感情高度投入,彼此亦顯示出充分合作默契,於是能在舞台上呈現一齣動感澎湃的作品。
(相關雜文見2017年9月3日大公報小公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