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
資料顯示齊勒當初創作《父》劇的目標,原非刻意闡釋老人家患上認知障礙症而帶來的困擾。不過,齊勒很有意識地透過舞台的表演特色,令到觀眾對主人翁Andre的生命變化,加深理解。
(劇評文章見2017年10月31日大公報文化版)
武松日記
《武松日記》也許並非潘氏的全新作品,但卻是他多年來銳意闡釋的創作目標:「我們這一代人,彷彿每一個都是身不由己,大家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
(劇評文章見2017年10月27日大公報文化版)
孔子回首63
2016年我觀看了中英劇團演出《孔子63》,事隔剛好十二個月,我再到葵青劇院觀賞《孔子回首63》,見證了藝術創作如何經歷時間磨鍊而越見成熟。
(劇評文章見2017年10月20日大公報文化版)
雙城紀失
看劇場空間的《雙城紀失》,我本來是打算「支持」張飛帆編劇、勞敏心演出的香港人在台南的故事,可是進場前的一刻,我覺得還是看看別人如何書寫香港吧,於是便選擇了許正平編劇、陳婉婷演出,有關台南女生陳敏慧來香港工作的故事。
兩位編劇對所在地的人情和事物,都有充分預備和投入,但是細緻的筆法亦有顯著不同。
(劇評文章見2017年10月19日信報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