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琳劇評
BLOG是現代式散文匯集。 若魯迅、胡適、朱自清諸君看到這個繁華喧鬧、資訊爆炸的香港社會,竟能湧現五四運動之後的另一股散文熱潮,相信他們會同聲一笑。 《佛琳劇評》為香港戲劇作出一點記錄,喜歡與否,適隨尊便。
星期二, 9月 30, 2014
星期五, 9月 26, 2014
星期四, 9月 25, 2014
星期一, 9月 22, 2014
後殖民食神之歌
「老薛說他要寫一本書,關於香港食物的歷史,這本書將會包括一切大家要知道有關香港的事情:歷史、政治、文化,甚麼都有,是一本空前絕後的、書中的書。」
也斯先生是香港很重要的作家。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是本地劇壇的先鋒。二者的結合可說天衣無縫。
全劇對於「後殖民」(1997回歸後香港)、食物和愛情,都能如實反映也斯的觀點,裁剪得宜地搬上舞台。
陳炳釗輕描淡寫地處理原著的其中三個故事,大概已足以展現也斯的文學體裁和香港感情。作為劇場作品,陳炳釗更重要是賦予一種全面的藝術態度:抽離地觀看世情,同時與觀眾建立平等和相向的溝通。
表演團隊雖然包含不同背景的演員,但卻能渾然合成,脫掉濃烈的話劇技巧腔口,滲入適度的個人風格,以達致整體模式。就如各段歌舞場面,觀眾感到的並非勁歌熱舞,也非強烈節奏。演員自然而率性的歌唱,沒有刻意搬弄技巧,更能傳達真摰的心聲。
我對也斯作品沒有全面和深入認識,不敢貿然撰寫劇評文章。但我肯定本劇是香港文學和劇場互相融合的重要作品。
星期四, 9月 18, 2014
杜老誌
作為商業劇場作品,
《杜老誌》可說是各項元素,一應俱全。
首先,宣傳已開宗明義說:「這不是一間舞廳的歷史......」
為普羅觀眾設定觀賞期望,不致對號入座。
往後下來,編劇敘述一個商業社會人心難測的故事,導演建構一個場面亮麗演員投入的演出。
針對普羅階層觀眾的需求,盡量是物有所值,盡興而歸。
我對於莊梅岩這個劇本,坦白說,不能稱讚。
雖然我看出她有意識地借70年代的香港社會,
預示至今不變的奸詐人心,
由此金融海嘯最終降臨。
然而,全劇的宗旨本應是「如何以真切的人情關係達到目標」(對應鄒世昌所言「產品不重要,關係才是最重要」)
可是鄒世昌與馬文成的關係開展不深;伍悅華與馬文成的關係又與主題不盡呼應;其他人物(例如經理Joe)亦見浮面(怎相信他最後夠膽報警?).....
甚至連莊梅岩一向擅長的資料搜集也不豐盛(做場戲便騙到蕭公子以十幾億買大廈?)
由是,全劇達到普及目標,卻難言藝術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