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31, 2018

流徙之女在上海


一條褲製作在上海的1862時尚藝術中心(1862)演出《流徙之女》,由年輕編劇鄭廸琪將原著英文自傳式小說《Sweet Mandarin》改編成劇本,述說幾位年輕人希望突破傳統,追尋夢想,同也是一個有關文化傳承的故事。
導演胡海輝在單面觀眾舞台之上,依然放置了圓形小平台,上面再放置了中式圓檯和六張椅子,凡是有關現代家庭的戲份,都圍繞著圓檯進行;其他昔日時空的戲份,則主要運用舞台左右的演區。可以想像導演為了克服劇場的變化,盡力將演出改動成適合單面觀眾觀賞。
(劇評文章見2018年7月31日大公報文化版)

老鼠上月球


《老》劇是老掉大牙的兒童冒險故事,最大特色是其「霓虹戲偶」。演出伊始,我以為舞台上各式偶物都是黑燈技術而成,卻原來每件偶物身上都綑著幼細的冷光線,上面蓋著一層磷光粉,接駁電流之後,冷光線便會發出亮光。由是,不論是老鼠同學,或是馬榮的一個時鐘好友,以至星空上的火箭、月球,在舞台上都是螢光閃閃的形象,令孩子們看得眉飛色舞,嘖嘖稱奇。不管電影科技如何進步,舞台上的意象,仍能直接觸動人心。
(相關雜文見2018年7月25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四, 7月 19, 2018

夕陽戰士

龍文康和黃秋生合作編劇的《夕陽戰士》,雖說言中有物,但劇本整體上是平鋪直敘,浮光掠影。
人物對話是活潑有趣的,可是角色欠缺深層的生活感,而關鍵是到底現在該四位主角是甚麼年代/年歲? 若他們會掂念《前程錦繡》電視劇或歌曲,應該是四十末至五十歲的中年人,但現在其說話質感和個性,卻較像年輕小伙子。

公司感謝你

香港話劇團演出《公司感謝你》來自德國作家的手筆,帶有「新文本」的影子,卻又並非完全相同。
導演靈活地處理舞台視覺效果,除了勾勒出各角色的對立衝突,亦以現場的錄像投影來突顯角色的心態。兩位主角的形象尤其突出,飾演經理的辛偉強,展現了中年人士的沉重心境;飾演新總裁的盧嘉能,在舞台上踏著新式電動滑板車,更能表現其時下形象。
(相關雜文見2018年7月30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二, 7月 17, 2018

偶然‧徐志摩

我不熟悉馬浚偉的編劇經驗,但若是他個人的首個創作,劇本可說完整,主線清晰,人物個性亦見明確。敘事式劇本順序地展示了志摩與三位女士的感情轇葛,雖然無甚新意,但細微之處顯出編劇的心思。例如下半場志摩、小曼與王賡(小曼的原丈夫)在小酒館會面,希望解決三角關係的難題。伙計將三對筷子胡亂放在檯面,志摩與王賡二人分別執起並不配對的筷子,志摩發覺後將其中一枝筷子轉交王賡,王賡不經意說出:「原來他們才是一對!」語帶相關,不禁令觀眾發笑。
(劇評文章見2018年7月17日大公報文化版)

聖訴


張天恩的翻譯本既保留原著的地道色彩(角色都以英文名字稱呼),但句語翻譯通順而簡潔,劇本精句令人再三回味,例如校長對修女教師說:「我唔介意我估錯,但我懷疑我係啱!」另外,對於教會的專用名詞,只作有限度的翻譯,盡量令全劇的語言貼近口語化,但又不流於通俗和現代。
(劇評文章見2018年6月30日大公報文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