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15, 2019

死人的手機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於大會堂劇院演出《死人的手機》,再次證明鄧樹榮發掘劇本內涵深層意義的能力,以及藉著劇場整體元素來突出劇本主題的技巧。
所謂「簡約劇場」,不單是簡潔而多變的佈景,而是舞台上消除不必要的符號,但同時能夠呈現角色行動、心態,並將之與主題互相呼應。
《死》劇的主題一方面是人們如何看待死亡,但更重要是每個角色怎樣發掘死亡背後的存在目的。透過各角色在舞台上的互動,以及每人獨特的表演方式,例如獨白和具象徵性的形體,全劇展示了整齊、淨化和有力的藝術形象。
若要細緻挑剔,也許個別場面的一些語言交流節奏再加緊湊一點,那麼全劇的節奏可以更加明快。

放逐

方祺端編導的《放逐》,以我理解是三折既分割亦關連的自白,就像香港現今的狀態:撕裂卻糾纏。
父親的頹唐;母親從台灣至調景嶺的流徙;以至兒子面對當下的壓迫,整個演出充滿灰暗、燥動和怨恨的控訴。
劇本的語言運用方式可圈可點.....然而,我看的首演場次,其中一位演員就是因為當下社會狀況而未能親身演出,實屬無奈.....

星期三, 10月 09, 2019

人生百味

1996年,關頌陽撰寫的劇本《冬瓜豆腐》於本地舞台首次登場,劇名與廣東俗語相關,意指中國人對於談論死亡有所忌諱,故此便以「冬瓜豆腐」轉化成口語代名詞。該劇本輕鬆幽默,笑談生死,屬於難得與死亡相關的本地原創劇。
社福機構聖公會聖匠堂為配合「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邀請關頌陽因應時代變遷而將《冬》劇改編,重新名為《人生百味》,於理工大學的綜藝館公開演出,藉著戲劇藝術的力量,與公眾一同分享生命的酸苦辣甜。(相關雜文見2019年10月7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恆河經變

《恆》是罕有以佛教源起為骨幹的舞台演出。它具備戲劇的元素,卻沒有強烈的戲劇情節和衝突。主要角色包括佛陀其中一位追隨者阿難尊者、敬佛而最終出家的男子善生,以及對善生情深的女子阿紫。全劇以數個佛經故事連結一起,闡釋生命的無常,解說人生的苦難。總結而言,佛法既可照亮自己,亦能照亮他人。若要他人接受,自己便先要學懂施予。
(相關雜文見2019年10月8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四, 10月 03, 2019

盧亭百年夢終章---絕望與希望

天邊外劇團的盧亭,來到2019年翻天覆地的香港,最終名為《絕望與希望》。
這是一個頗為切合當下環境的劇名,既對局勢絕望,同時對未來抱有希望。
演出分作兩個區域進行,也許對應著現今環境:任何人都看不清事情的全部真相。我看的這邊先是回望過去,然後展望新的議會選舉,再至局中人對香港未來作出宣言。
導演和演員的心力意志都令人敬佩,但當中又會否有些一廂情願? 例如,香港是否有條件以及大部分人都認同回歸農耕社會?

星期三, 10月 02, 2019

孤兒


2015年4月,我在香港首次觀賞到綠葉劇團以現代劇場手法表演《孤兒2.0》。上月底,藝術發展局主辦的「賽馬會藝壇新勢力」活動,該團於沙田大會堂文娛廳以劇名《孤兒》再度演出。《孤》劇自2014年於北京首演,其後於十多個內地城市巡迴演出,最終回港總結歷程。《孤》由香港的黃俊達導演,四男一女演員以及另一位現場演奏樂師,歷年分別由來自北京及香港的不同年輕演員輪流參演。整個創作和製作過程,都是中港藝術工作者的合作成果。
(相關雜文見2019年10月2日大公報小公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