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30, 2022

辯護人

首先,要為中英劇團《辯護人》感到婉惜。因為風暴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辯》劇被迫取消了四場演出。創作人和製作團隊付出的心力,未能全數向觀眾傳達,實在可惜。

以戲論戲,言歸正傳。

《辯》劇以台灣真實案件為故事藍本,角色王然在捷運連環殺人後被捕,審判後處以死刑。陳哲豪獲委任為王然的辯護律師,決意秉持公正,盡力為王然爭取公平審訊.....即使明知王然確實犯罪,辯護律師仍要爭取公義。

那麼劇本的主旨應是:「甚麼是公義?」

借遠方台灣的真實事件作為戲劇題材,讓香港觀眾產生足夠的心理距離觀劇,創作人的目標明顯是希望本地觀眾反思自身存在的環境,是否能夠真正追求公義的所在。這是創作人的良好意願,值得嘉許。

另一方面,《辯》劇的內容和形式是否足以達到有關目標? 這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編劇現以辯護律師為主線人物帶動劇情,再加上律師本身的家庭對案件的牽連,從而突顯律師追求公義的決心和意志。雖說律師履行職責實屬無可爭議,可是律師的個性、背景和人生經歷,如何達致他的完人性格,以至於不畏天下人責罵(起碼劇中每個人都對他有怨言,除了年幼女兒之外。),仍然要為死囚辯護? 而且關鍵是:劇中王然所犯罪行並無爭議之處!

劇本提出推行「修復式司法」概念乃另一關鍵,若從被害者家屬(即劇中的陸老師等人)角度出發,觀眾便更加感到辯護律師的行為過於盲目堅毅,難以令人信服。全劇的推動主線若由被害者或其家屬引領,全劇的思辨效果可能截然不同。

製作方面,曾文通的意象化布景提供了「一線曙光」的延伸想像,但亦對全劇的空間調度予以規範。雖然只用幾件家具改變環境,但是後台人員多次搬運畢竟影響節奏,令全劇的視覺美感驟減,導演張可堅似乎惟有順從如此人工調動。如能以軌道 (Track)自動換景,整體節奏應能更加順暢。

演員方面,幾個主要角色都需要有深層挖掘和感觸,才可展現角色的矛盾和困難,現在的表演較為浮面。然而,確是「老薑越辣」,黃清俊雖然出場不多,但能展現老父的悲慟和困窘;盧智燊對陸老師的角色亦掌握得宜,該段有關「收取學校取錄通知信」的唸白具感人效果。

佛琳
 

星期五, 8月 26, 2022

羅密歐與茱麗葉


形體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原是西班牙巴塞隆納Projecte Ingenu的作品,現由香港年輕藝術工作者鄧灝威擔任執行導演,帶領一批本地演員擔綱演出。簡約舞台由兩個金屬架組成佈景,既是長形餐桌,豎立亦成為虛擬城樓。金屬架的檯面以木條子鋪蓋,能夠演變成演員手上的道具,更能製造出重建與破壞的象徵效果。全劇開始之時,九位演員以木條子作為暖身遊戲。該劇場遊戲對於訓練演員十分普遍,一般都是以不同質感或重量的球體作為工具,讓演員可以鍛煉專注力和互相交流。以此形態作為原定「香港國際莎劇節」整項交流計劃的楔子,確實甚有意思。

(相關雜文見2022年8月25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三, 8月 24, 2022

再見螢火蟲

劇場空間以音樂劇的形式演出該戰爭故事,不失是一個聰明的選擇。故事情節其實十分簡單,觀眾亦預知結局,因此不論電影抑或舞台劇,最重要令觀眾感受殘酷的戰爭如何摧毀幸福的家庭,以及一對年少主角的溫馨親情。現在看來,《再》劇的形式和表演效果同樣奏效。舞台佈景沒有花巧裝飾,全劇以男女主角(清太和節子)為軸心,另有五位群眾演員擔任敘述者和飾演其他角色,以全知敘事的方式交代故事進展,多首歌曲配襯氣氛和展現角色心情。

(相關雜文見2022年8月24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三, 8月 17, 2022

粵劇四代同台


《四》節目以文武生吳仟峰和萬能泰斗阮兆輝掛頭牌,肩負起繼往開來的責任,實在當之無愧。我觀賞的場次,二人合演《十奏嚴嵩》折子「寫表」及「奏嵩」,吳氏飾演海瑞,阮氏飾演嚴嵩,表演旗鼓相當,各有千秋。同場的廖國森飾演嘉靖帝,班齡其實只略遜幾年。廖氏早年曾獲「武生王」靚次伯執手傳授「坐車」技藝,早已是本地粵劇第二代的中流砥柱。同場飾演海夫人的陳咏儀,班齡相對年輕少許,雖當作是第三代演員,但現也是各大戲班的正印花旦。第四代演員,以生角譚穎倫和旦角梁心怡作為代表。二人真實年齡都只是廿來歲,但都是童年起已學習粵劇。心怡年前在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但仍然選擇於粵劇舞台表演,實在難得。穎倫與心怡是次合演《李後主》之「私會」,整段折子都以唱曲為主,展現了二人多年來的苦練成果。

 (相關雜文見2022年8月17日大公報小公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