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琳劇評
BLOG是現代式散文匯集。 若魯迅、胡適、朱自清諸君看到這個繁華喧鬧、資訊爆炸的香港社會,竟能湧現五四運動之後的另一股散文熱潮,相信他們會同聲一笑。 《佛琳劇評》為香港戲劇作出一點記錄,喜歡與否,適隨尊便。
星期一, 11月 25, 2024
唔講得
我曾在港觀賞國家一級編劇喻榮軍的作品,包括《WWW.COM》、《香水》,感覺喻氏著重傳統編劇方式,以角色個性和對話建構劇情,從而達到劇本的終極主旨。另一方面,喻氏亦善於捕捉觀眾心理,劇情不囿於起承轉合的傳統敘事結構,透過出其不意的情節轉向,往往能讓觀眾帶來思想衝擊。喻氏作品《不可說》只有四個角色,講述同樣擔任專科醫生的夫婦李少豐和程米雪,二人經歷多年婚姻生活之後,關係開始發生轉變。面對突然造訪的昔日同學董青雲,以及彌留虛實的兒子李小強,四人對於要說出口和應以保留的心底話,都要審慎抉擇。
從上半場的頻密角色對話來看,喻氏似乎想表達恆常的人際溝通困難。有些說話應說出口,另一些話應以實際行動替代,藉此減少人際的誤會和冷漠。劇本若就此發展下去,可能會淪於老套和平板。喻氏為此筆鋒急轉,不走常規,故事下半場跳出框框,各角色都有自身說法,原本的「不可說」變成「眾說紛紜」,人情本來多變,唯有以心細味。
進念‧二十面體胡恩威改編及導演《唔講得》,貫徹其一向抽離寫實和著重以視聽衝擊思維的藝術手法。舞台上的簡約裝置成為佈景,另以獨特色調的酒瓶、雕塑為配置,冷酷的畫面配合角色狀態。演員大部份時間都並不互相直視對話,而是面向觀眾或側望更像自說自話。劇團常用的字幕投影亦發揮特定作用,劇本像新詩般的台詞,以巨大字體投影在背幕,「點解、點解、點解」就像當頭棒喝叩問觀眾,令觀眾思考自身當下狀態。製作上宣傳的5.5G劇場科技網絡,反而不比演出末段的字幕來得震撼。
佛琳
(相關雜文見2024年11月25日大公報小公園版https://www.takungpao.com.hk/culture/237141/2024/1125/1034470.html)
星期二, 11月 05, 2024
麻雀(死)在物流貨倉的那個晚上
編劇鄒棓鈞坦誠地表示《麻》劇的創作靈感源自德國新文本戲劇《金龍》,後者在香港舞台已曾有不同版本的演出,熱愛劇場的觀眾可能都有印象。
《麻》劇以五位物流倉工作人員發現貨品裡的「死麻雀」開始,配置五段/五個互不關連的角色,平衡述說各自的故事。全劇不分主副線,觀眾可以對號入座,以自身經驗及體會來認定每段戲的關聯......又或毋須關聯,只需感受。
編劇煞有介事地呈現各個片段,必定有其心思。我覺得各個角色或多或少會對應其所屬觀眾的心靈:被壓抑的母親、隨緣的書店老闆、需要化解壓力的劍道少女、尋票欲離開的港人,還有那位只想順利完成工作而收工的物流老職工。各人都在找自己的生存之道,沒有對錯之分。然而,如此敘事方式可以延連不絕,沒完沒了,觀眾到底能夠感受多少? 帶走甚麼? 似是疑問。
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