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琳劇評
BLOG是現代式散文匯集。 若魯迅、胡適、朱自清諸君看到這個繁華喧鬧、資訊爆炸的香港社會,竟能湧現五四運動之後的另一股散文熱潮,相信他們會同聲一笑。 《佛琳劇評》為香港戲劇作出一點記錄,喜歡與否,適隨尊便。
星期二, 12月 31, 2019
星期六, 12月 28, 2019
星期一, 12月 23, 2019
左膠男與熱狗女
滿道編劇的《左膠男與熱狗女》,創作於2015年,以「雨傘運動」作為故事背景。初稿是一齣短劇,其後逐漸發展成一齣較為完整的足本長劇。直到本年十一月中旬,由「人間搞作」劇團李景昌導演,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正式公演。
從「反送中運動」的一片動盪聲中,回看四年前那場相對已是較溫和的佔領行動,因果關係難以深究,但是角色人情卻能觸動觀眾愁思......
(劇評文章見2019年12月23日信報文化版)
坂本龍馬の背叛
《坂》雖然是日本古裝劇,但劇本很有時代意義。劇團亦設計了獨特的場景,以配合劇場的特色。文化中心劇場是長方形,可作四面觀眾,劇團現將較寬闊的一邊作為主要佈景,對面和兩旁總共設立三面觀眾席。由是,面向佈景的觀眾席仿似是正面,兩旁的觀眾席就成為側面。
一方面,我覺得劇團再次靈活運用該劇場的觀眾席,但另一方面,也覺得劇團花盡心思設計和善用空間之餘,成敗得失卻是難以預料。 我坐於面向佈景的正中位置,能夠近距離觀賞演員的細緻表情,但由於舞台採用了較為寬闊的擺設模式,而導演亦必須顧及三個方位的觀眾視線,故此演員的面向需要經常移動。我所觀看的正面,很多時便變成了側面,又或兩個演員會互相重疊。末段高潮是坂本與立川二人在決鬥之時,同時互相作出內心剖白,可是我卻被二人重疊的身影,只看到坂本的背部,未能直接感受到角色的心理掙扎。
(相關雜文見2019年12月23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四, 12月 19, 2019
我的50呎豪華生活(海外版)
影話戲劇團說:「明天的惡果,是由今天對問題視而不見而起!」
《我》劇自2014年起首演,經歷不同場地或主辦單位,形成不同的版本,但是主題和形式始終如一。印象中,我好像只看過一次戶外的巡迴版本。這次在葵青劇院黑盒劇場觀看的「海外版」,感覺仍然深刻和震撼。
《我》劇的裝置劇場形式是外觀,但與主題互相匹配。開場時,板間房的裝置與草根階層的關係密切;然後觀眾被移至主要場景,地面上是手繪的平面「劏房」,讓觀眾從另一角度感受主題。然後,一家四口擠身在一間同樣是平面的「劏房」,但卻以高角度投影給予觀眾作視線。這個從上而下的角度,就像大部分置身事外的第三者及政府當局般,表面上事不關己,令人漠不關心。然而,這種情況在香港其實越來越差,貧窮人口每年遞增。這在香港所謂的先進城市,豈不諷刺?
《我》劇具獨特的裝置外貌,但更重要是仍然由有血有肉而且形象鮮明的角色,將主題活現和傳達予觀眾。拾紙皮的婆婆、被迫遷的中年漢,以至於活在貧窮線底下的一家四口,簡潔的台詞(語言)表達了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四口之家的父、母、子、女,人人有其存活困難,直接亦推動到女兒頭戴黃色安全帽,面戴防毒口罩,無奈地被迫走上抗爭之路......
從2014年至今,香港究竟在進步抑或退步? 《我》劇給予社會及觀眾一個戲謔和沉重的答案。
星期三, 12月 18, 2019
香港藝術的前世今生
觀賞《香港藝術的前世今生》,難免有一點感慨。西九文化區的歷史和發展,挖掘了香港文化藝術的陣陣傷痛:如何被官僚或商人操縱;藝術工作者如何掙扎求存....直到今天,前政府官員穩坐西九行政總裁的職位,某程度上反映了事情的真像。
一條褲劇團在文化中心劇場進行的裝置,展示了藝術的多元面貌,最終目的是將藝術活化成人人都能參與和接觸的生活結晶。導演和演員投入了大量心血進行資料搜集,令觀眾可從多角度了解西九和香港藝術的關係。然而,畢竟這是「小眾」題材,若非行內人或非常熱心關注香港藝術的人士,恐難完全看得投入。整個演出的資訊性強,欠缺人物的內在個性和相互關係,雖可提升觀眾的分析和思考,但不容易令觀眾對這議題產生共鳴。
島物詩游
進劇場在大會堂劇院演出《島物詩游》,用盡了劇場各項元素來呈現已故詩人也斯的作品風貌,以及詩人與香港本土的親密關係。
舞台上的裝置,以至各種不同質感的聲音,包括琴音、各地語言,甚至以粵曲形式唱誦詩句,都在豐富了詩人的作品。但是整體外在形式亦過於強烈,詩人深層次的內涵和感情,必須要箊觀眾/讀者滲入更多個人聯想,方能產生真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