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6月 22, 2021

2021 誰殺了大象


我沒有看過《誰殺了大象》的首演,故此可以當是一齣新劇觀看。

導演首先很有節制地回應了時局。三位演員表示身上背負的道具太多制肘,不能按計劃進行原劇演出。既然拋棄了舊包袱,亦正好配合是次新版而開展。故事似乎是重要的。一隻大象無端被殺死,到底殺象者的意圖如何?

導演以表演形式帶出連串問題,文化差異、貧富之爭,每個議題都具寰宇性,在當代社會都能引起爭議。

三位表演者透過語言、聲音和影像,把觀眾帶入不同的空間和距離審視問題。雖然紛沓雜陳,整體卻是圓融互動。表演者的肢體動作更是重要的傳訊工具,強勁和充沛的能量,將相關議題的重要性強化,形成一種實際行動,就像告訴觀眾不要再坐以待斃。

柔軟的布幔既是裝飾佈景,但與演員肢體構成強烈對比,增強了全劇議題的矛盾和衝突。

這是一個小劇場演出,反映的卻是當下社會的大問題。

佛琳

人生白手杖

 

劇情由兩隻分別是白色和黑色的犬隻開展,前者是女主角家中早已收養的寵物犬,後者是導盲犬Nana。表演者當然並非真實動物,而是由兩位女演員扮演。由動物角色引介女主角的失明經歷,令故事更加生動有趣。劇情並不自怨自艾。女主角獲得導盲犬協助而可以正常生活,另方面更重要是其父母及男朋友,親人的關懷和愛人的扶助,讓女主角的存活更有目標。

 (相關雜文見2021年6月22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一, 6月 21, 2021

她生


中英劇團現在擁有12位全職演員,數量差不多媲美當年高本納擔任藝術總監的年代,可見中英劇團一直以來都是本地年輕演員的搖籃。

現任總監深明此理,因此讓新晉導演帶領全體演員共同編作及演出《她生》,這對年輕人是一次難得而寶貴的實踐機會。

我覺得若以工作坊形式製作演出(Workshop production),可能更符合實際情況和觀眾期望。

導演與演員借用西班牙劇本為編作源頭,將人們對於生育的不同想法和意向作出表述。我形容這是表述,因為議題實在太大、太深邃了。現代社會和農村社會的價值觀都不同,很難以簡單方法而論述。

《她》劇現時以三線展示主題,有人意切生育,有人藉生育謀利,各環節又以不同風格呈現,形成紛亂雜陳的格局。在觀眾角度而言,未必知道演員們如何全身投入編作演出文本的過程,只會欣賞演員們以形體和不同類型音樂來串連表演流程。不過,我對於整個演出仍存著一些疑問:

兩面觀眾的佈局,如何與演出主題相配合? 

音樂人與演出有何關係?

最後,全劇的 Super Objective 到底是甚麼?

佛琳

星期日, 6月 20, 2021

地下急症室


感謝糊塗戲班的用心設計,為我進入黑盒劇場前作出「身體檢查」,令我知道自己原來「視野狹窄、爆血、聽力不足夠」。

演出內容卻似與題不符,或許稱為「地下神龕」更為貼切。這個世代,即使神祇亦難自救,更莫論要拯救世人?

演出充滿戲謔味道,但是內容較為鬆散,明顯只是一輪發洩,讓表演者和部分觀眾一起舒出一啖怨氣。 

星期二, 6月 15, 2021

假音雙姝

黃國鉅博士編劇的《假音雙姝》較其前作(盧亭系列及新聞小花)已算不錯,能夠曲線和藝術化地針對時局。

編劇善用了希臘悲劇的佈局,主要角色推展劇情,並由歌詠隊作出哀號或評議。《假》劇的歌隊更要求觀眾撫心自問,對現時處身的環境到底應該抽離抑或投入。

一雙主角就是大部分香港人的兩面,一手抓金錢名利、一手抓自由公義。身心矛盾令自己尤如精神分裂,一個人往往扮演兩個角色,吃力而不討好。《假》劇的雙姝就是典型象徵,編劇借《灰欄記》橋段讓兩個角色以自身有限條件尋找真相,但其實真相也甚是簡單:無論怎樣修飾,真心誠意才是做人處世的核心價值。

導演陳曙曦將大埔文娛中心演奏廳來個大肆破格,雖然仍是單面舞台格局,但是表演者卻能融入觀眾之間。劇場的整體構思與演出命題互相匹配:演區的小舞台就是人生戲台;周圍的「竹」與燭台相配。除了幾位主要演員,歌隊的投入精神亦令人感動。

整體而言,觀眾能夠完全接收創作人的心思,形成有效的雙向溝通。

佛琳

最好先生 CHARLIE BROWN


百老匯音樂劇 "You're a Good Man Charlie Brown" 並不是一齣容易演出的戲。歌曲的風格和旋律別具一格,轉化成粵語歌詞的語意難以傳達,其中一些多部合唱和音節特多的歌曲,更考演唱者的功夫。

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以《最好先生 CHARLIE BROWN》作為畢業班同學之作,顯示了導師及導演黃龍斌、李穎康的用心。同學們的年齡及外表均能勝任角色的稚氣和童真,演唱技巧亦顯得落足心機。

當中角色形象和個性較討好的應是Lucy,表演者吳珮恩的音域遼闊,吐字清晰,令Lucy的角色生動活潑,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戲劇學院與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的合作相得益彰,行走路軌的裝置、懸吊的巴士、背幕的星空,能令全劇的卡通動畫感覺活現觀眾眼前。導演要求學生演員的活力亦能適度傳達給觀眾。寄望各位畢業同學將來能夠發揮所長,發放光芒。

佛琳

星期五, 6月 11, 2021

鼠疫

 《鼠疫》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的同名小說,現由香港新生代導演陳泰然翻譯及導演。全劇有關一個城市發生鼠疫之後舉行聽證會,希望尋找病毒根源和傳染過程。然而,劇中五個主人翁,分別是醫生、記者、公務員、商人和無業人士,既被疫情肆虐,同時各有堅持,根本難以尋求一種公正和客觀的善後方法。《鼠》劇既具有敘事式體裁,亦有抽離的批判精神,倘若能在劇場順利演出,應該能啟發觀眾思維。

 

現在的線上版本,除了五位演員的表情、動作,亦有豐富多變的畫面。表演的主體仍是舞台式戲劇,演員以說白為主,面向觀眾傳達劇本訊息。與此同時,多角度的鏡頭捕捉演員細緻情緒,交錯的剪接效果亦營造緊張氣氛。劇終以俯瞰角度展示困惑和驚悸的病者,隱隱與當下疫情互相扣連。

 (相關雜文見2021年6月7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時光


進劇場演出品特的《時光》是令人期待的。

潘惠森本身是一位傑出編劇家,由他翻譯及導演另一位著名編劇的劇本,更是演出的亮點。潘氏現在以現代劇場的導演中心論為切入點,全新剖析品特的原文,更加令人始料未及。也許,潘氏一向的「怪雞」手法(套用劇評人石琪的用語),就是要令觀眾措手不及。

簡約舞台上的不簡約裝置,例如乾草包、梳化床、並不放置在檯上的檯燈,都令演出產生了虛浮的錯置感。三個主要人物的關係,因而亦被套上難以言喻的感覺,到底這是真是假?是現在還是過去? 導演似乎不欲給予觀眾明確答案。

品特備受津津樂道的編劇手法:停頓、靜默,在潘氏手中亦非大派用場。三個角色之間似有還無的對話,就像各自處身不同空間,既沒有刻意關聯,便不存在要否停頓。

末段的小女孩踏三輪車穿越舞台,觀眾或許可有不同解讀。我最終只覺得這是一場虛幻遊戲。

潘氏似乎不想重滔前人覆轍,因而不以平常手法「處理」品特的文本。我覺得這的確有點過度詮釋。然而,若只需要觀看品特原文,那不如就閱讀劇本便可?

佛琳

星期二, 6月 01, 2021

小飛俠

綠葉劇團以當代劇場手法演出《小》劇,毋忘原著小說的主旨。舞台上由彼得潘作出牽引,從他遇到溫蒂的父母,以及由溫蒂協助尋找彼得潘失去的影子,再至到夢幻島拯救迷失兄弟,各項枝葉都在彰顯彼得潘的冒險精神,更重要是不忘親人的連繫,在世上不能孤獨生存。就如動聽的故事必須世代相傳,由此而形成每代人之間的文化傳承。

 

劇場裡,劇團以奇幻的視像效果展現劇情。橫向舞台的兩端和中間部分共設三組「威也」,即是懸吊鋼索。原本在電影行業的特技人員參與製作,於舞台旁邊裝扮成黑衣人拉扯「威也」,讓小飛俠及各角色在半空飛揚或懸掛。小飛俠的角色由成年演員及另一位十三歲少年同台展現,面對著老練的鐵鈎船長就如初生之犢,無所畏懼。整個演出滿載思潮,同時引人入勝,乃是近期不可多得的作品。

  (相關雜文見2021年6月1日大公報小公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