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2月 28, 2021

來回16000公里

大部分兒童木偶劇出現的小動物,大多是小貓或小狗,《來回16000公里》的主角是一隻小企鵝,觀眾對之能有新鮮感。「偶有街作」劇團主要運用鐵枝木偶,即是偶物的軀體背部或手腳都附有長形鐵枝,木偶師操控而表現各式動作。《來》劇的主角「呀呀」由兩位木偶師合作操控,故此能夠表現很多細緻的動態,令角色栩栩如生。除此之外,舞台上以投影做成不同背景及氣氛,令到畫面生動豐富。

  (相關雜文見2021年12月28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一, 12月 27, 2021

冇CUE用

劉浩翔的劇本有其特色,尤其善於融合劇場表演有關的元素於文本之內,新作《冇CUE用》是又一明証。

劇場同業員看《冇》劇應該更能獲得共鳴,原因不在於DSM(執行舞台監督)的工作性質,而在於劇場藝術與人生的關係。例如第一部份的主旨其實不在於女幽(阿思)如何在劇場尋回自己的生命,而在於DSM Candy 即使痛失親人仍要如常為劇場工作,再度引證THE SHOW MUST GO ON 的金句。因此該場戲應在 Candy剖白後便完結,不用再兜轉返回女幽身上。

第二部份的主旨十分淺白,戲劇中人難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往往都要操縱在他人手中。由於劇場空間的限制,故此戲中戲只有相同一段,形成不斷重複和沈贅,節奏亦過於平板,效果欠佳。

若說第一、二部份乃為了鋪排第三部份的壓軸宣言,那麼前段可更加精簡。現在的第三部份是具有觸動力和感染力的,以劇場透視人生,有些CUE我們現在嗌不出來,但可以先收在Prompt book,將來有機會必可再嗌。

佛琳
 

星期二, 12月 21, 2021

棠棣情仇


棠》劇以兄弟鬥爭為故事主線,但是內容犯駁,例如二太子已經登位成為一國之君,實在不可能御駕親征;另外唱詞亦較頻繁,致令全劇節奏推進緩慢,難以推動觀眾情緒。

不過,擔演大太子的黃成彬卻令人眼前一亮。成彬原本來自澳門,自少跟隨師傅學藝,其後再來香港不斷進修,在戲班既實踐亦學習。雖然只有廿來歲,但具有壓台感,唱腔穩固,吐字清晰,掌握角色性格恰到好處。

   (相關雜文見2021年12月21日大公報小公園版)

星期一, 12月 20, 2021

而(我們)需要繁衍後代的十萬個理由

年輕創作者敢於挑戰劇場傳統思潮及表演模式,實屬美事。然而,也非所有創作都能與觀眾溝通,又或能成功傳達普遍觀眾認同的信息。

我是家長,但覺得《而》劇以各式各樣手段建立了偽命題:借生育的議題來控訴現代人盲目跟從虛假信息/信仰。

全劇開展的繁衍後代議題根本不是劇本主旨,過度借題發揮,最終變成無的放矢。

觀眾也非被演出內容或形式引領互動,我只是尊重表演者的排練而按燈參與。

星期五, 12月 17, 2021

車輪婆婆

莊梅岩在場刊「編劇的話」記載「當初冒昧向藝團總監小咪提出合作的原因……」當中可見劇團有其獨特的藝術性,能在此時此地展示一個童話式的現實戲劇。

奇想偶戲劇團卻像有魔法,透過多元而具象徵效用的媒體,將偶物和人類的心靈同步展現。劇團運用了林林總總的木偶表演手段,卻是聰明地取長補短發揮效能......

   (相關劇評刊於IATC(HK)網頁 https://www.iatc.com.hk/doc/106742 )
 

星期五, 12月 03, 2021

群盲

 

張藝生是一位具探索和試煉精神的戲劇工作者,從演藝學院畢業至前赴台灣優人神鼓的經歷可見一斑。他回到母校擔任導師的導演作品亦具風格,《群盲》是一個用心的作品,不僅體現在導演身上,對學生演員亦極具挑戰。

一班盲人在荒野上迷路,何去何從,就是《群》劇的基本結構。該劇並不著重敘事過程,而是注重描寫人類對存在困惑的心理狀態。劇情不用深究,只看導演如何營造氣氛,演員怎樣表現存在感。

一位演員要演繹失明狀態也許不算很困難,很多戲劇練習都能幫助演員達到目標。然而,全台八位演員一同演繹失明者,以及全體找尋人生出路,除了肢體表演技巧,各人的內在心理融合尤其重要。

導演及設計師於每個角色腳底下放置一塊長形板塊,從而展示失明者尋求安全位置的方式。表面上,各角色在演出前半段像是站著做戲,沒有甚麼舞台行動,實際上就是展現失明人如何抓緊自己的安全位置。演員們以話語溝通,交流緊密,另外每人的身體律動既有自我節奏,呼吸頻律亦與其他角色互相配合,證明排戲做足功夫。

再至下半段,個別角色嘗試不同移動,尋找出路,發掘生機。導演將舞台規律暗暗轉化,為角色注入強烈追求生存的欲望。

我並不認識原著劇本,現難判斷尾聲時個別角色被槍擊倒,以至好些角色受到環境氣氛威嚇,是否導演對於當下時局的回應和處理,我只感到劇末的震懾力強而有效。

整體而言,要求年輕學生演員充分表現角色的深層感受,應是訓練目標,但也不能刻意求功。現在演員的投入感已不用懷疑。至於戴上耳機來感受細緻的聲源和層次,我覺得可讓學院其他技術部門共同參與製作和創作,但其效果並不顯著和必然。

佛琳

星期三, 12月 01, 2021

夢綣塘西

《夢綣塘西》本來在一九九四年已經以話劇形式登上舞台,創作人現將之改動成音樂劇重新演出,其創作心思令人敬佩。然而,並不是所有故事都適合以音樂劇形式製作,例如《夢》劇本身的細節較複雜,很多時都需要以對話來交代角色的感情和關係,故此現在很多歌曲都未能有效推動劇情進展和營造氣氛,反而滯礙了節奏推進。其實「琵琶仔」的角色是年輕歌女,讓該角色發揮一兩首歌曲配合劇情便可,其他歌曲均可以省去。

 (相關雜文見2021年12月1日大公報小公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