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5年6月觀看了我平生第一齣接觸的舞台劇 ── 香港話劇團的《不可兒戲》(重演),原來不經不覺已經21年了。
最尖峰的時候,我每年大概會看60個演出,即平均每月5齣,當中大部份是戲劇,其次是舞蹈,亦有些戲曲。
偶爾機會之下,自1994年起開始寫劇評文章。
我經常想:每個人看一個演出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那麼所謂評論,到底應該建基於甚麼標準?
多年前,我也經常參與前台的編導演工作,也曾試過創作一些自己認為嘔心瀝血的戲 (當然只是小演出而已),過後接收到的反應,卻竟是自己想像之外........
那時候我心裡面第一個想法是:噢,原來有人這樣想的,我卻從沒有這樣想過........
現在,我主要從事行政工作,但間中也有一些工餘創作。例如為「兒童電影合家歡」做主持,節目完畢後,有些家長對我說「嘩,D電影好深啊,小朋友睇唔明.......」但亦有家長說過「好啊,呢D電影先至可以啟發小朋友.........」我的心卻想「大佬呀,D電影唔係我揀架,我只係負責寫個主持稿,以此盡力令到家長滿意及小朋友開心咋!」
由是,我明白到怎麼樣的創作都會得到不同的反應,因為這就是藝術的特性。
今天休息在家,抽時間檢查自己這個Blog時,發現原來較早前有人在我寫《二人聚‧2人散》後留言,令到我有以上的聯想..........
***********************************************************************************
Well, 我說對這戲「絕不能說是失望」啊,為什麼會惹來如此反應? 我也莫名其妙了。
然而,我始終認為它的結構和全劇整體的藝術形象,是上一次的翻版,現在我仍如是想法。
***********************************************************************************
閱報得知黃金週的自由行旅客少了,因為很多旅客都覺得香港沒甚麼景點。
又看到有一間「黃金屋」剛剛落成。
如果再多一些這類「黃金屋」,香港連黃金週也撐不了!
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