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琳劇評
BLOG是現代式散文匯集。 若魯迅、胡適、朱自清諸君看到這個繁華喧鬧、資訊爆炸的香港社會,竟能湧現五四運動之後的另一股散文熱潮,相信他們會同聲一笑。 《佛琳劇評》為香港戲劇作出一點記錄,喜歡與否,適隨尊便。
星期五, 9月 29, 2006
星期二, 9月 26, 2006
當代表演藝術研討會.1
參加了首天的「當代表演藝術研討會」,並答應了擔任末節(星期六下午)的主持人。
我沒想過是要為詹瑞文/劇場組合貼金,因為事前已知道了部分講者或嘉賓的名單,例如:林克歡、王墨林、梵谷等。這批人,我不相信他們會向任何人的面上貼金 (捫一把掌反而更有可能!)
當然,有些講者我是不認識的,故此也正好來學習取經,例如于善祿、傅裕惠、林如萍、耿一偉(台灣);林蔭宇、陶慶梅(北京)等。
首節座談,不出所料,有點火花。
王墨林七情上面地向著阿詹說:「賣 座 是 不 重 要 的! 真 的 不 重 要 的! 不 重 要 的!」他重複了三篇,有點像當年的董太。
傅裕惠認為香港劇界的優點是「很團結......」,茹國烈後來忍不住以此作笑話!
于善祿觀察到觀眾越來越喜愛以口碑代替了筆錄評論,這趨勢很有點不妥。
林奕華認為「每一齣戲都是一個『評論』。」
顯然地,阿詹的戲只是一個楔子,可發揮和引申的內容多的是。
因此,有時間的話,請您也來評一評。
***********************************************************************************
p.s. 彭二組,我已把您的錄影帶交了給W.F.
p.p.s 凡夫兄,因您的blog要留言者做甚麼註冊登記,故此我怕麻煩,只能在此回應:
您的話我亦是有同意也有不同意的。我認為史氏體系確有很多引人入勝之處,但畢竟那是一種訓練手段,而自我控制和感情投入才是表演的不二法門。因此,每個演員在每個角色上都帶一點自我影子,這個是完全正常的。以著名而經常被人研究的羅拔迪尼路或阿爾柏仙奴為例,他們的角色也必會有自己的影子 (當然電影與舞台有別,我是知道的。) 而更重要的是,您所提及的「馮祿德的表演框框」,那到底是甚麼框框呢? 可否具體一點來批評呢? 否則,會否這是您潛意識下套上去的「框框」呢? 這是「您」的框框,還是「他」的框框呢?
Well, 真是有心討論,並非搵交嗌。
星期日, 9月 24, 2006
推銷員之死‧穿Prada的惡魔
這星期有點懶了........
噢,其實並非真的懶了,只是工作上又有些奇特事情出現,因此要花上不少時間思量.......
然而,生活始終要繼續。
*******************************************************************************
看《推銷員之死》就好像朝聖一樣,隔離左右前後上下都差不多是互相認識的劇壇中人,可見此劇的吸引力。
百看不厭的才是真正經典,我曾經親眼看過的《推》劇版本包括:
十一年前鍾景輝、林立三等主演,麥秋導演的舞台版;
不記得多少年前在電影院看德斯汀‧荷夫曼、尊麥高維治主演的電影版;
非常不記得多少年前在電視看關海山、石修(好像是)的電視劇版。
是次的焦點當然是在於馮祿德(祿叔)如何演繹Willy Loman。
祿叔演得很好。尤其是身體感覺與台詞配合得自然流暢。對於Willy自誇自大但又老年自卑的個性,剛烈處發揮得激勵澎湃。杜施聰的Biff也演得好,更好的是Charley叔叔的歐陽奮仁,身為綠葉不慍不火,點綴得恰到好處。我更想,他演Willy也一定同樣出色。
這個戲除了劇本紮實和具宇宙人性,也是劇場虛實交錯表演形式的典範........不擬在此拋書包了,只是眾劇團這個版本,若佈景和燈光能更互相滲透和配合,那麼Willy的淘金夢便能更加彰顯。
*********************************************************************************
《穿Prada的惡魔》也是經典。
那是經典的故事:胸懷大志的Fresh Graduate初出茅廬,走到時裝雜誌社服侍女惡魔老細,最後為了保持真我,於是決定遠離花花世界,反樸歸真尋回自我。
其實這是很老土的故事,可是以時裝界為背景,因此人靚衫靚處景靚,令人看得賞心悅目。不過更重要的是,劇情沒有挖苦了惡魔老細,也沒有美化了純情女主角(她也背棄了原來的男友而另找美男)。故事突顯了「選擇」的重要性。不論惡魔老細抑或純情女主角,都是要忠於自我追求的目標,這麼才不會抱憾終生。
星期三, 9月 20, 2006
黑澤明
昨晚11時,很偶然地 (即是拿著遙控器噤噤下) 看到有線播映黑澤明的《野良犬》(1949)。
本想只看一會,但最終忍不住看完整齣電影。
* * *
讀中學的時候,當同學們都仍在晚晚追看翡翠劇場 (關海山亦稱為「翡翠蝦」,因為當時他在每一套翡翠劇場都有吃重角色。),或看洪金寶、元彪等的功夫電影,我已經不經意地看黑澤明。
第一齣在戲院看的是《影舞者》(1980),後來是《亂》(1985)。然後,某年某月某電影院線搞了一系列的有關黑氏的影展 (當時他仍在世),於是我便一口氣在戲院看了黑氏的大部份作品:《流芳頌》(1952)、《羅生門》(1950)、《蜘蛛巢城》(1957).........
還記得看《姿三四郎》(黑氏首齣電影,1943)時,黑白的電影有點像我們的粵語長片,銀幕上有不少花點........《沒有季節的小墟》(1970)是黑氏首齣彩色電影,但卻是他最灰的電影,其後他更自殺.......
其實黑澤明的導演技巧很商業化,節奏計算十分準確,可是他大部份作品都是有份編劇的,這樣才利害。就像《野良犬》,表面上是警察追賊的故事,但電影對於戰亂、社會風氣、道德和愛情,都有很細膩描寫。觀眾看戲後,精神會有很大回響。
這樣才是大師。
今晚會播映《七俠四義》(1954),足本是207分鐘.......
明早要詐帝扮開會,遲些返工。
星期一, 9月 18, 2006
星期日, 9月 17, 2006
EMPTY‧西貢
帶著一點期望看 "EMPTY",看後果然有一份 Empty。
劇本不離黃智龍的手本戲 --- 現代香港都市男女愛恨怨憎。
您負我、我等您、我怨您、您搞我......最終,兜兜轉轉還是那人,仍在燈火欄柵處。
歌曲的創作方向是有所堅持和具膽識的,可惜........難令觀眾投入和記掛。
印象中,以往的本地原創劇,就只有十多年前的《風中細路》(陳曙曦亦有份演出)和前幾年的《K城》,是所有歌詞都不押韻的。
當然,填詞人可能覺得歌詞句句押韻便會很老土,而且口語化的歌詞更能配合角色的台詞表達。然而,廣東話的舞台劇,如歌詞不合平仄押韻,確難令聽眾/觀眾感受到歌曲的韻味。音樂劇的成效便大打折扣。
**********************************************************************************
星期天的西貢,人頭湧湧------在碼頭上尋找生猛海鮮,但sorry,我吃素的。
帶著寵物上街的人比比皆是。貓狗、海鮮,互相輝映。
「路經海邊見隻紙船,懷人萬里心暗酸.....」
星期五, 9月 15, 2006
森林之王
大細路劇團以往的演出,不單只創造了多士妹、阿明、易合一等與香港小孩子具有相類似個性的角色,更重要是在各預設角色之間,建立了一種設合香港處境的倫理關係。簡單而言,多士妹與襁褓的丫丫仔,加上愛發明的爸爸和愛煮菜的媽媽,以及一隻笨狗,組成了一個典型的香港家庭。親情、友情、盼望、想像,便由此而生。
《森林之王》是大細路劇團的新作,由每多新奇古怪念頭的十仔哥哥編導。劇中的音樂和造型不俗,可是我看來看去,卻是欠缺了大細路劇團以往的一份溫情性和想像性。
我一路看戲一路想著未來有時間便編寫一齣沒有唱歌跳舞,也沒有獅子怪獸太空人,更不會一時三刻地要觀眾一起數「一、二、三」然後共同發出指令的演出........
仙都唔仙
因為三藩市默劇團Dan Chumley的名頭,故此去看了好戲量的《仙都唔仙》。
對Dan Chumley的美好印象來自十多年前他導演的亞洲巡迴劇《大風吹》,以及其劇團來港演出的 "Offshore" 《越界開張》。Dan的作品著重形體、能量和音樂,富娛樂性之餘,亦具高度藝術形象。
《仙》劇的演員在表演技巧上,似乎難以達到Dan的要求了。然而,看見他們仔細地把劇本賦予地道香港色彩,而細節又是如此生活化、自然和詳細,故此也令我調較了是次的觀劇要求。
Joan Holden的原著劇本是甚麼模樣? 現在大概已被《仙》劇移植得面目全非了。不過,劇本的精神相信不致偏離太遠。女主角展開一段尋幽探勝的旅程,為了是了解一種非自我的新生活。從茶餐廳的小處境開始,至家居清潔服務公司,再至大型連鎖超級市場,戲劇的佈局就是要把平民化的小生意、中小型的業務公司和大型企業霸權王國,連成一條商業縱線,以此表現資本主義物質社會的網絡。
勞動人民處身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原來不單是來自資本家,也來自日常生活周邊的其他人民。
由是,好戲量成員未經仔細琢磨的演技,卻恰好配合了全劇所需營造的民眾和草根味道。
也不知這是Dan 的刻意安排,還是無意巧合?
星期四, 9月 14, 2006
恐怖份子?
唔通有恐怖份子突襲?
朋友相告後,才知原來本Blog唔知幾時唔知點解又變成要係blogger至可留言,non-blogger便拒之門外。
唔怪得近日少了人來吹水.......
已更正了,諸朋久友請繼續來訪。
星期二, 9月 12, 2006
星期一, 9月 11, 2006
911‧關海山
5年前的這天您在做著甚麼?
老實說,我已不大記得清楚,只記得晚上在Cable TV不斷看新聞直播,然後覺得世事真是無奇不有。
飛機直撞向帝國大廈的畫面,確實震人心弦。不記得是否自此以後,我便不敢玩過山車了。
然而,更震撼的,是其後一(或兩年)的悼念活動。(又)不記得是那一年,紐約一些攝影藝術家,把911生還者的相片做了一個展覽.....所有相片都放大成真人般的尺寸,全放在展覽館不同角落.......感覺就像一班人在告訴您:甚麼是生命。
***************************
您對關海山的印象是甚麼?
電視劇《真情》? 還是粵語長片《如來神掌》當中他飾演龍劍飛的朋友? (不記得名字了)
我在7年前為八和會館工作時見過他,大白天他已拿著酒杯和人家談天說地。
然而,我對關海山的最深印象來自幾十年前的電視劇《推銷員之死》。
不錯,是《推銷員之死》........即是眾劇團即將演出的舞台劇。
在電視上,關海山飾演威利‧諾文,演妻子的好像是黃惠芬,演大兒子比夫的好像是石修。
很多年後,我知道原來因為鍾景輝那年頭在TVB任高職,故此便把不少百老匯名劇拍成電視劇集,介紹給香港觀眾。
差不多10年前,我看過King Sir親自在舞台演出威利。可是,我真的覺得關海山演得更好。
星期六, 9月 09, 2006
白露
【XX日報專訊】昨日是中國廿四節氣的「白露」,本港下周起天氣轉涼,氣溫將介乎攝氏廿四至三十度之間........堪輿學家朱玲玲表示,「白露」代表天氣會自此稍為轉涼,但「白露」於廿四節氣中並不是重要的分界,以西曆計算,「白露」每年均於九月八日左右出現......
*********************
噢,夏天真的完結了。
「白露」這節氣名稱,有點像一個高傲的女性。
總之,秋天來了。
早晚請加衣。
p.s. 今天真想睡一個午覺,故此未能寫《二人聚‧2人散》。
星期五, 9月 08, 2006
消逝與出世
有兩種喪禮:給生人的、給死人的。
本星期初梁時傑先生的喪禮是給生人的 (畢竟梁先生已八十多歲了,應屬笑喪。);這晚T君的喪禮是給死人的。
那是英年早逝,生命仍在最活躍的時期,故此確是叫人婉惜。舊同學、好同事、親人,都為T君致追思詞。內容愈是真摰,聽者更覺傷心。
感情宣洩其實也非壞事。看一齣傷感電影、聽一首心碎情歌,然後好好痛哭一場。
只要明天還是繼續下去。
***********************************************************************************
有份參與工作的西九首份報告終於完工。
雖然我只是一個幫手,工作並不吃重,但是親眼目睹這報告從零至誕生,也感興奮。
***********************************************************************************
開始之後總會終結,終結之後又再開始。
星期四, 9月 07, 2006
二人聚‧2人散
我很喜歡上一次的《二人前‧2人後》,自己看完戲後馬上通知了不少劇圈中人去看戲,故此對是次《二人聚‧2人散》亦抱有期望,急不及待要看首演。
看戲後......絕不能說是失望,因為----
滑稽而惹笑的小丑仍然吸引;
孿生子轉化成蟬,仍能表現一鼓對生命的渴求;
『肥』也等於上次的戒煙,盡現表演者的真摰心聲;
『歌‧人‧傳』亦算搞笑;
最後,老小丑又再出場,更發現了初生嬰兒,彷彿對人生仍有強烈冀望。
就這樣,《聚‧散》其實完全是《前‧後》的翻版,只是換湯不換藥,自己翻自己的版,肥水不流別人田。
其實,連續兩晚看演出,我反而覺得《包法利夫人們》與《二人聚‧2人散》有著不少共同問題,包括:
1.編作式戲劇 (Devising Theatre)在表演上的優勢和文本上的困窘;
2.香港表演者與台灣表演者的技巧異同;
3.香港觀眾的期望.......
有時間的話,也許要為此做一篇文章.......
但現在夜了,明早又要去西九會.....
星期三, 9月 06, 2006
星期二, 9月 05, 2006
星期一, 9月 04, 2006
似水流年
友人提醒了一段話:「嚴浩的《似水流年》(198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的女主角曾說『想不到在我們這個年紀,便已經開始有人死了!』......」
原來梁時傑先生不單活躍於荃灣區,他也是「遠東劇藝團」的活躍份子;1998年,他仍然為學友社話劇組排練演出。算起來,那時他應該已經是76歲。
靈堂上都是半生不熟的面孔,彼此問候安好,互道近況。
我愈來愈覺得靈堂其實是為在生人而設的,讓他們重拾以往的一些記憶,從而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時光。
當然,往者都應有被人懷念之處 (否則也不會有人到靈堂致意),但生有時、死有時,不足道矣。
星期日, 9月 03, 2006
盲流感‧眾樂與獨樂
因應城市的集體記憶,觀眾都容易將《盲流感》與SARS作出聯想,甚至劃上等號。然而,作者真的就想將某樣世紀絕症帶來的恐懼,給世人作為警號嗎? 抑或作者根本就是要勾起世人的心底恐懼,從而來一次靈性上的審判,以此提升世人的憂患意識?
表面上,《盲流感》說的是世紀瘟疫,但骨子裡其實是點出人心潛藏的恐懼如何作祟,以及爭論道德批判的界線如何規範。
對於前者,西方與中國人的觀點實際是有差異的,因此若有觀眾看得不是味兒或心底不舒服,那絕非觀賞能力的問題。
儒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對「憂患意識」曾有如此的論述:「在耶教,恐怖的深淵是原罪,深淵之超拔是救贖,超拔後的皈依為進天堂,靠近上帝。天堂是耶教之罪惡意識所引發的最後歸宿。在佛教……由無常而起的痛苦(苦),由愛欲而生的煩惱(業),構成一個痛苦的深淵,它的超拔就是苦惱的解脫,即是苦惱滅盡無餘之義的滅諦,而超拔苦惱深淵後皈依就是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由是,中國人的憂患意識,引發的是一個正面的道德意識,即是一種責任感,也就是敬、敬德、明德與天命等觀念。 而《盲流感》不斷向上帝追問「苦」的來源、「孽」的根性,那是因為它早已認定了恐懼就是原罪,壓根兒沒法從道德角度釋懷。也因此,全劇最後也如聖經所述的進行了第二次審判:以火焚城。
至於道德批判的問題,全劇的第二幕作出了大量思辨爭論,歸根究底就是探問「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的其中差異..........
噢,要說下去,那就是一場哲學討論了。也因如此,我在2006年至此為止,必會認為《盲流感》是其中一個具備高度劇場震撼力,又有多重閱讀空間的重要演出。
********************************************************************************
未來「西九」到底會建立多少間博物館? 現時仍是未知之數。然而,文化博物館確實進行了頗多不同類型的展覽,當中有極具普及味道而適合男女老幼的《眾樂與獨樂》,又有另類而具啟發性的 "Meg Art Store"。看完想爆頭的《盲流感》之後,絕對是一個調劑思潮的好去處。
**********************************************************************************
身體方面,沿城門河踏單車是我的「飛佛」。
星期六, 9月 02, 2006
星期五, 9月 01, 2006
九龍公園‧日本沉沒
不說您不知,可能會以為↑是歐洲室外餐廳,但這其實是九龍公園內文物探知館的露天茶座。
可是,我今天只能老遠的望梅止渴,因為我又要在探知館裡面參與漫長的會議。
秋天時份一定要再去坐坐。
********************************************************************************
工作後,本想去看《死亡筆記》,但時間接不上,故此改看《日本沉沒》。
其實,《日》片拍得頗細緻,故事性濃郁,人物亦有個性。然而,看這類人性災難片,還是想多看驚天大場面,對於兒女私情,仍應該點到即止。
不過,看見自己曾經到過的北海道涵館塌陷陸沉,心裡亦覺有點惻然。
希望他們的總理不要再拜靖國神社了,那麼將來就算真的陸沉,中國也沒有不加援手之理。